建筑,被稱為“凝固的音樂”,音樂家貝多芬、文學家歌德、雨果都很喜歡這一妙喻。如此說來,古建筑也就是“凝固的古典音樂”。
(相關資料圖)
(相關資料圖)
(資料圖片)
(相關資料圖)
散布在全世界不同國度的古建筑群,宛若一個個音符一段段序曲,演奏著歷史的遺聲。那些清幽的中國古代園林,那些迥異的西洋古代建筑,都記載著厚重的歷史,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成為了天地間無字的古籍。
(相關資料圖)
中國古建筑思想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是歷史滄桑的見證,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現。中國古代建筑在幾千年的歷史衍變過程中,無論是宏偉的宮殿、莊嚴的寺廟、幽靜的園林,還是豐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獨特的形式語言,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
表述出了豐富而深刻的中國傳統思想觀念。同時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筑在材料、結構、布局、空間及環境的選擇和處理上都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中庸和諧
“中庸”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最高價值原則,是由孔子提出來的。這個的觀念體現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對稱均齊布置,布局上必須有一條莊重的南北中軸主線,起著中樞神經作用。這一格局成為中國古代各類建筑組合方式的縮影——如宮殿、王府、衙署、廟宇、祠堂、會館、書院等。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還體現為中國古代建筑在發展中不追求房屋過高過大。因此,中國古代建筑從造型和體量上看,無論是帝王宮殿還是傳統民居,總體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發展的,由間構成單體,由單體構成庭院,再由庭院構成建筑群,形成一種連續綿延于大地的感覺。
就一座建筑群體的組成而言,如北京故宮建筑群,除了院落和軸線組合外,還必須對單體建筑的等級和名分加以界定,才能形成各得其所、相輔相成的局面。
從宮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也有嚴格的主次、內外等級,它的外朝和內寢是完全分隔的。建筑的等級甚至在并列于大臺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可以反映出來:
太和殿級別最高,用重檐廡殿頂;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準備用房,就只用單檐四角攢尖頂;保和殿是宴請重臣和舉行殿試之地,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頂。
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倫關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長輩住上房,哥東弟西,女眷居后院不邁二門等等。而房間的功能關系就是人際關系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動規律。
一般在一組建筑之內,正、倒、廂、耳、門、廳、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級,不得高于主。即使是人死之后的墳園占地面積、墳丘高度、墓碑形制、神道石刻,以至棺槨祭器,也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違背這些制度,要受到刑法制裁。
如果僭用皇帝特有的形制,罪名更可至大逆。此外,中國傳統建筑從整體布局到細微的裝飾,都存在著很有規律的數字等差關系。
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建筑中,皇宮、壇廟、陵寢、寺院、宮觀以及祠堂等等,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兩旁是陪襯的建筑物,陪襯的建筑要整齊劃一,兩相對稱。這種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
古代宮殿建筑更是最高統治者通過建筑藝術來顯示帝國的實力和威嚴的,象征王權的至尊和永恒,所以中國古代宮殿強調群體氣勢,群體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統治王朝的威嚴,群體的布局有利于體現宗法等級的貴賤尊嚴。
恒變兼容
古代中國人認為世界是悠久的、靜定的。從秦到清代的兩千余年中,臺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頂這三段式的基本造型依然如故。在平面組合上也往往不分使用要求,都以單體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擴展。梁柱組合的木構框架也從上古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
事實上,對于木材的一些弊端,古人早有認識,而且隨著工具的改進,我國古代的石結構建筑技術也并不亞于同期的西方國家,這點在中國許多寺塔、石窟和陵墓建筑上可以得到見證。
中國之所以習用木材是緣于陰陽五行的傳統觀念,所以到了明清時期,長期的采伐使中原地區的森林消耗殆盡,這時寧可將小料用鐵箍拼合,也不屑以石代木,這體現出了對傳統的嚴格恪守。
如果說中國傳統建筑體系的框架結構和標準是中國古人恒久思想的體現,那么中國古代建筑中榫卯結構的不同組合方式就是中國人善于變通思想的體現。
中國人自古就有“窮則變,變則通”的思想意識,體現在中國古代建筑斗拱結構的榫卯上,就是它既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
此外,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構架雖然基本上只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但無論哪一種都可以在具體使用中不改變構架體系的情況下而將屋面做出曲線,并做出翹角飛檐、重檐、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這都體現出了中國古人恒變兼容的思想觀念。
中國古建筑分類
中國古建筑的類型按照建筑物的性質與功能分類,主要有宮殿建筑、民居、禮制性祭祀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軍事防御體系、橋梁建筑以及古典園林等類型。
1.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主要包括木構架庭院式、四水歸堂式、一顆印式、大土樓、窯洞式、干闌式等。中國古民居建筑藝術除重視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外,還體現了尊卑之禮、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內外有分、等級、防御等舊社會宗法倫理之規。具有極高的、獨特的游覽、觀賞的審美價值。
2.宮殿與皇城建筑
宮殿是帝王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皇權的象征。在中國古建筑中是形制最高,最富麗堂皇的建筑類型。
北京故宮
宮殿建筑具有規模宏大,裝飾富麗堂皇,陳設豪華的特點。金黃色的琉璃瓦,配以紅墻和寬大的漢白玉臺基,色彩絢麗,各種雕刻精致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臺基、欄板、梁柱以及周圍的建筑小品,豪華壯麗,建筑裝飾中隨處可見龍的身影。
沈陽故宮
我國目前保存較完好齊全的主要有北京故宮和沈陽故宮。
3.禮制性祭祀建筑
中國古代禮制性建筑主要包括:壇廟祭祀建筑和祠堂建筑。現存的壇廟祭祀建筑有北京的天壇、地壇、先農壇;祠堂建筑有皇家宗廟--太廟,曲阜的孔廟、山西解州關帝廟以及各地的民間祠堂。
太廟
4.宗教建筑
中國古建筑中的宗教建筑,有漢式的佛寺、佛塔和石窟、喇嘛教的宮室式木建筑、碉房式的砧石建筑、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式的建筑和道教的宮觀庵廟。
布達拉宮
所有這些宗教建筑由于其不同的教義和使用要求,而表現為不同的總體布局和建筑式樣。如少林寺的塔林、拉薩布達拉宮、北京的牛街清真寺、武當山古建筑群。
武當山古建筑群
5.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建筑中最宏偉、最龐大的建筑群之一。中國古人基于人死而靈魂不滅的觀念,普遍重視喪葬,因此,無論任何階層對陵墓皆精心構筑。中國陵園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墻,四面開門,四角建造角樓。陵前建有甬道,甬道兩側有石人、石獸雕像,陵園內松柏蒼翠、樹木森森,給人肅穆、寧靜之感。明十三陵、清東陵、西陵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明十三陵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陵墓建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產生了舉世罕見的、龐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歷史演變過程中也成為今天尋古探奇的旅游勝利,對旅游者尤其是外國旅游者極有吸引力。
清東陵
6.古代城防建筑
中國古代城防建筑主要指城市城垣建筑和長城建筑。城墻上有城樓、角樓、垛口等防御工事,構成一整套堅固的防御體系。城垣建筑多已不存,現仍保留完好的有山西平遙古城與西安古城墻。
長城
7.古典園林
中國古典園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現存著名皇家園林有北京的頤和園、北京的北海公園、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現存的私家園林,以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獅園等為代表。
頤和園
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獨樹一幟,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北海公園
8.橋梁建筑
中國的古橋梁遍布祖國江河,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戰勝大自然設置的障礙,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艱苦的勞動修建的,便利了交通,裝點了江山,是中國古文明的標志。著名的有趙州橋、虹橋、五亭橋。
趙州橋
中國橋梁主要包括浮橋、梁橋、索橋和拱橋。中國古代橋梁成就在東西方橋梁史占有崇高地位。
五亭橋
微信搜索關注:明清家具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