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報全媒體記者/鄒怡敏
通訊員/趙小山 曾樺
(相關資料圖)
6月15日下午2時30分,淥口區淦田鎮南塘村綜合服務中心,區派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隊長顏永華正和村黨支部書記張偉軍一起,討論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整合村里豐富的自然資源,穩步發展竹工藝品制作、中藥材種植等產業。
此時,在距南塘村1小時車程的龍潭鎮龍潭村,市派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隊員顏芳林,剛從四清灣幸福屋場建設現場回到村部,又準備和工作隊員、村干部一起去查看危橋和水渠的狀況,為制定改造計劃打基礎。
顏芳林和顏永華是親兄弟,他們并肩奮斗在駐村一線,盡己所能為鄉村振興貢獻著力量。
顏永華(左)和哥哥顏芳林合影。記者/鄒怡敏 攝
懷著鄉情駐鄉村
顏芳林、顏永華老家在南洲鎮南洲村,哥哥顏芳林在市一中工作,弟弟顏永華任職于淥口區教育局,兄弟倆都是黨員。
“單位有要求,鄉村有需要,我就來了。”談起駐村的選擇,顏永華的回答樸實又真誠。他樂呵呵地介紹,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農民有著天然的、樸素的親近感。1996年至2017年,他先后在長沖、磚橋、南陽橋等地教書,性格爽朗外向的他經常家訪,和學生、家長們打成一片,積淀了深厚的感情,也打心底里關注鄉村的變化和發展。
今年5月,株洲市第二輪鄉村振興駐村幫扶選派工作啟動后,顏永華毫不猶豫地報了名,而這也是他第二次作出駐村的選擇——早在2021年11月,顏永華就是區派鄉村振興駐龍門鎮花沖村工作隊的一員。
駐村工作并不輕松,干的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事,許多事是群眾的“急難愁盼”。去年黃桃成熟的季節,花沖村果農遭遇銷售難題,顏永華和其他工作隊員想方設法找銷路,在微信朋友圈打廣告。七八月的高溫天,他們幾乎天天奔忙在田間地頭,森林防火、治安巡邏、疫情防控等工作也沒落下。疫情期間,村里的一名孤寡老人夜晚突發疾病,他和其他隊員二話不說,背起老人驅車往區人民醫院趕,老人轉危為安。
大到爭取項目、資金,聯系單位,制定村莊規劃,小到幫村民的菜地澆水,顏永華都積極獻策、出力。駐村期間,他腎結石兩次在深夜發作,疼痛難忍被送進醫院,但他從沒想過放棄駐村。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的他,也發揮自己的工作優勢,走訪學生家庭,介紹教育政策,鼓勵農村孩子們靠知識改變命運。
“這幾年,我聽弟弟講了不少駐村的見聞。我自己原本也在農村長大,心里對農村始終有著不一樣的情結。”顏芳林介紹,2002年,他曾在王十萬參加“雙建雙扶”工作,那時的農村條件艱苦,他一直期盼著農村面貌改變。于是,第二輪鄉村振興駐村幫扶選派工作啟動后,顏芳林作出了和弟弟一樣的選擇。
帶著真心促發展
南塘村較為偏遠,常住人口僅400余人,且多為老年人。駐村才1個月,顏永華和隊員就摸清了村里的“家底”。他通過入戶走訪,向老黨員、老村干部問計,摸排年輕的、有技能的勞動力,幫助村里規劃做好竹業生產文章。
作為駐村新手,雖不像弟弟那般輕車熟路,但顏芳林也很快適應了身份的轉變。
“顏老師進入角色很快。行動快,人更是勤快。”龍潭村黨委書記劉必武介紹,5月5日,顏芳林和駐村工作隊來的第一天就和村支兩委召開了座談會,了解村情,為鄉村產業發展出謀劃策,第二天就到脫貧戶家走訪,做好幫扶對接交接工作。
融入集體從細節入手。顏芳林和工作隊把龍潭村當作自己的家,與村干部、志愿者一道,參與村莊清潔行動,對村莊道路沿線的散落垃圾、農戶房前屋后的積存垃圾進行清掃,還幫助農戶清理院內雞鴨糞便、柴草雜物。同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協助村黨組織,深化黨建引領,參加黨員大會,參與支部主題黨日活動,當好基層黨建“指導員”、政策“宣傳員”、移風易俗“引導員”。
龍潭村距離城區較遠,顏芳林基本一周回家一次,有時忙起來周末也待在村里。“我們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在一起散步,不是去村民家里聊天談心,就是一起討論村里的發展、產業的規劃。”對于工作隊的責任心,劉必武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我們要握好接力棒,讓龍潭村這塊山清水秀的福地發展得越來越好。”顏芳林介紹,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已經列出了村里今年的工作重點,將與專業公司合作,進一步開發蓬源峰文旅項目,提質露營基地,同時加快推進幸福屋場建設,積極實施危橋改造和水渠硬化工程,讓村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