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燕東芝 趙越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梅從政)近年來,汕頭大學理學院“碧海淘金”、“育蟹者說”兩支科研團隊開始了海產育種工作,項目團隊開始與汕頭、潮州等海水養殖產業較為發達的地區接觸合作。“碧海淘金”項目團隊在充分調研扇貝養殖現狀的基礎上,于2015年培育出廣東省首個國家級水產新品種“南澳金貝”,目前已成為我國南方海域主養品種。“育蟹者說”項目團隊聚焦青蟹種質創新、育苗和養殖研究。研究出集裝箱式陸基化高密度循環水培育軟殼蟹技術。青蟹存活率達97%以上,顯著提高了青蟹蛻殼率,實現了軟殼蟹的規模化生產。同時,顯著延長了軟殼蟹硬化時間4小時,為走向餐桌贏得了更多時間。
2023年7月,汕頭大學理學院結合暑期“三下鄉”和“百千萬工程”社會實踐,邀請理學院鄭懷平教授、陳偉洲教授、林劍青博士、葉紹潘博士等4位專家結合饒平縣實際情況,帶著各自研究的水產養殖技術走進海山鎮政府,為60余名養殖戶帶來了一場干貨滿滿的養殖技術專場培訓。鄭懷平教授對“南澳金貝”的育苗及養殖技術進行了詳細、系統地講授;陳偉洲教授介紹了微藻主要種類,餌料微藻在水產養殖業應用,餌料微藻的規模化培養技術等。在隨后的座談交流環節,針對現場養殖戶對紫菜養殖提出的問題,4位專家進行了“一對一”精準幫扶。聽完講座,一位養殖戶自信地說:“我們對養好紫菜,提升海山紫菜品質和產量有了更多的信心。”
“碧海淘金”項目團隊還無償將“南澳金貝”種貝提供給育苗企業,南澳縣的扇貝養殖也從2015年的1000畝左右增長到現在的4000多畝,每年為社會提供臨時就業崗位2萬余個。“育蟹者說”項目團隊在全國累計推廣養殖24.99萬畝,總產值53.19億元,新增利潤4.21億元,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汕頭大學理學院的專家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帶進海山,手把手解決當地養殖戶的急難愁盼,為海山百姓邁向幸福生活提供了科學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