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由南雄市區出發,沿原國道323線驅車北往27千米處,可見一座林木蔥蘢的小山,這就是翠屏山。其聳立于國道旁,與著名的梅關相望,方圓1萬多平方米,高約65米。此處青山聳立、古樹參天,風景秀麗,是嶺南勝景之一。林木之下,掩藏著一個令人稱奇的巖洞,它便是鐘鼓巖。因此巖名聲在外,人們就把翠屏山稱作鐘鼓巖,記得了巖而忘記了山。
圖片來源于南雄市博物館
翠屏山是一座石灰巖山,鐘鼓巖就是一個石灰巖溶洞。因其與梅關隔路相望,亦為梅嶺勝景之一。此巖是一座天然石灰巖溶洞,藏于翠屏山腹。游人從鐘巖進洞,洞內平坦、寬闊,可容千人。天然的乳石筍造型奇特,巖內有一乳石筍懸吊洞中,其狀如鐘,以石擊之,聲似鐘鳴,故稱“鐘巖”。在半山處穿山轉入鼓巖,巖內亦有懸巨石筍,形似戰鼓,以石擊之,聲如鼓響,謂之“鼓巖”。兩巖合稱為“鐘鼓巖”,這便是鐘鼓巖名的由來。
鐘鼓巖洞內景觀奇特,洞外巖石也奇形怪狀。巖上建有六亭,分別為:補梅亭、倚翠亭、迎曦亭、拱北亭、崆峒亭和望梅亭。游人漫步瀏覽福德祠、洞真古觀、上清景后,從鐘巖進洞,沿洞步上鼓巖,觀賞兩巖奇形怪狀的乳石筍。再環山攀登,游覽拱北亭、崆峒亭、玩月臺、石室和鳳凰石自然景觀。來到山巔,俯瞰四周,只見梅嶺逶迤、湞水南注、田野阡陌、林木蔥蘢。廣東順德人、明萬歷乙未(1595)年進士梁有年曾作《翠屏山》一詩,詩云:“是處佳山上畫屏,何如此地自成形。逶迤巖壁同環抱,掩映云煙如渺冥。點點雨花紅蜀錦,蒼蒼松蓋蔭郵亭。山光不逐韶光異,云滿峰頭色倍青。”此詩寫出了鐘鼓巖的優美景色,令人向往。
風景如畫的鐘鼓巖吸引了歷代名人游士、文人墨客來此休憩游覽,巖洞內外的崖壁上刻有不少清詞麗句。現有唐至民國石刻20多題。最早的石刻是大唐呂巖(即呂洞賓)書鐫的“萬福洞”和“上清景”題字。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蘇軾)被貶謫海南,獲赦北歸已63歲。他在梅嶺古驛道旁一茶店與店主攀談中觸景生情,贈詩一首:“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當晚,他投宿于鐘鼓巖,與洞真古觀道人同游翠屏山,為八仙洞題“諸仙巖”(如右上圖)三字刻于崖壁,至今歷歷在目。石刻中以清代石刻為多,作者有官吏、學者、道士,均為楷、隸、行、篆等四種書法題刻,書法藝術精湛,筆力工整,別具一格。到清代時,翠屏山已是遠近聞名的名勝景點。據江西南康蓉江人士邱竹巖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所繪翠屏山圖,在拱形起伏的圍墻南設置前門樓閣,正殿門上方懸掛“嶺南勝境”橫匾,進門處豎一石碑,正面刻“萬里來朝”,后刻“了不心愿”。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在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壓力下,國民黨江西省大余縣縣長彭育英派代表魯炯雯與贛粵邊游擊隊代表陳毅等人在鐘鼓巖舉行會談,共商國共合作抗日事宜。鐘鼓巖談判開啟了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正式談判的一扇大門,為新四軍的成立奠定了基礎。2017年5月9日,鐘鼓巖洞真古觀舉行了重建“陳毅與國民黨代表談判”舊址動工典禮。
1989年6月,鐘鼓巖摩崖石刻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90年代,廣東省、南雄縣人民政府先后數次撥款重修鐘鼓巖,新建了仿古圍樓、牌坊式大門、幽道花廊、迎賓樓和旅客餐廳等,使鐘鼓巖成為清靜幽雅的園林,并成為頗具特色的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