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龍之心”吊裝之變幅旋轉。
(相關資料圖)
負責本次“玲龍之心”安裝的,是一支來自上海的“核電鐵軍”。
據中核五公司“玲龍一號”項目經理宋昀峰介紹,承接“玲龍一號”安裝工程2年來,公司先后派出約1200人,夜以繼日奮戰在施工現場,力爭把“玲龍一號”建設成為精品工程、標桿工程,以此踐行“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
▲“玲龍之心”吊裝之就位微調。
“鐵軍”專啃“硬骨頭”
“玲龍一號”安裝難不難?項目技術經理張彩放有發言權。
“全球首堆,意味著沒有‘作業’可‘抄’,再加上‘玲龍一號’有很多新設計,給工作帶來一系列不確定。”
原來,核電安裝非常強調施工邏輯,先裝什么,后裝什么,容不下顛倒錯亂。但問題是,包括設備、材料廠商在內,大家對首堆都沒有經驗,配合起來難免會有小失誤,這些問題最終都需要在現場得到妥善解決,非常考驗施工單位的技術水平與調度能力。
同時,“玲龍一號”相對小巧的體積,也給工程增加了額外難度。“大堆寬敞,有足夠的空間開辟運輸通道。小堆沒有,只能采用‘開頂法’,就是暫時不扣‘屋頂’,把大件設備按計劃用吊車往里吊,不能錯更不能漏,萬一有大件把路堵住就麻煩了。”張彩放開玩笑道,干了這么多年,沒想到會有一天“螺螄殼里做道場”。
除了缺乏經驗和缺少空間,當地天氣有時也會添亂。每年5月至10月是海南雨季,雨水充沛,還有臺風襲擾,天氣好似猴子臉一樣說變就變,也許上一刻還陽光燦爛,下一刻便黑云蓋頂、暴雨傾盆。
“安裝工作‘靠天吃飯’,有時候正干得熱火朝天,突然下起暴雨,又沒有屋頂遮蔽,只好組織工人暫時放下手里的活,先抓緊防汛、排水……”
雖有“攔路虎”,項目部從上到下倒是一點不發憷。張彩放說,“我們歷來是‘鐵軍’,專啃‘硬骨頭’。”
翻閱施工報告發現,憑借管理人員精心分析施工邏輯,科學劃分、及時調整工序,以及一線工人不辭辛苦、加班加點,項目部有力保障了工程整體連貫順暢,2021年以來,所有里程碑節點均如期完成,部分重大節點甚至比計劃提前75天。
▲孔高火的新發明。(葉松亭/攝)
展現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
核電機組建設是個系統工程,從土建到安裝,來自全國各地的多支隊伍聚在一起,既互相配合,也同臺競技。代表上海“參賽”的中核五公司施工人員,用實際行動展現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不拘一格的創新意識。
接近下班時間,記者找工人們口中的兩位“能人”。
韋東,項目部主系統隊鉗工二班成員,今年才32歲,已經考出7級鉗工,曾用一雙巧手為多個核電工程研磨過堆內構件。前不久,他為“玲龍一號”核島堆腔周圍安裝保溫層與保溫支撐時,遇到一個不小的挑戰——堆腔直徑足有米,安裝整體水平誤差卻不能超過1毫米,支撐材料還是焊接時容易變形的不銹鋼。面對挑戰,韋東在施工中加強測量、監控,還設計了專用工裝固定以減少變形。等安裝完畢,不僅全部合格,其中精度較高的地方誤差僅約毫米,大大優于施工要求。記者問他是否有什么“獨門秘訣”,這位滿身油污與汗味,眼睛卻格外明亮的“年輕老師傅”擺擺手,扔下句“干久了,也干多了,這種屬于稀松平常”,隨后便匆匆趕去參加班組每日例會。
不遠處,項目部電氣安裝一班班長孔高火,正在集裝箱板房改造的簡易辦公室里,給剛分到班組的大學生新員工“開小灶”。孔高火是公司有名的“發明家”,圍著核電機組干了14年,搗鼓出10多樣發明創造。他的最新發明是一款四四方方帶工業吸盤的“焊接煙塵收集裝置”,不起眼,卻實用。“之前在小堆干活,地方小,電焊煙霧和粉塵排不出,找幫手站在旁邊舉著鼓風機對著吹又浪費人力,就拿沒用的通風管鐵皮攢了這么個‘小發明’,哪里要電焊就貼在附近,效果和家里抽油煙機一樣,能把煙塵都抽到凈化器里去。”目前這個“小發明”經過三次改良,正在施工現場逐步推廣,并由項目部牽頭申請相關專利。
▲“華龍一號”海外首堆。
向“巴鐵”傳授南泥灣精神
除了“玲龍一號”,身為國內核電機組主要承建單位之一,中核五公司成立至今,已累計承擔國內及出口的20臺核島和21臺常規島建設任務,特別是積極參與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與“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工程。從“華龍”到“玲龍”,成為推動國產“雙龍”飛向世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調來“玲龍一號”項目部前,宋昀峰在巴基斯坦待了整整10年,先后參與援建恰希瑪核電站3號、4號機組,卡拉奇核電站2號、3號機組等。其中,卡拉奇核電站2號機組就是“華龍一號”的海外首堆。
聊起“華龍”出海的趣事,宋昀峰記得,工地上常年高高掛著一條橫幅,寫著“建設讓巴基斯坦人民放心的核電站”。“有時候累了,就站在橫幅下面看看,想想自己代表中國企業,再看看周圍巴籍職工滿臉認真的學習態度,又有勁了。”他回憶道,“剛去的時候和巴籍職工交流比較費勁,英語、中文、烏爾都語、手語混著用,也未必能說清楚。后來沒過幾年,工地上隨處能聽到巴籍職工講一口地道的上海話、四川話、山東話……”
除了教技術、教語言,中核五公司在海外的員工甚至身體力行,給當地人上了一節生動的“勞動課”,展示什么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他們在工地附近“中國村”開荒種地,建起“南泥灣蔬菜種植基地”,愣是把卡拉奇郊區一片不毛之地,改造成帶有濃濃中國味的“海外江南”,種上50多種蔬菜瓜果,還養了10多種家禽和黑魚、羅非魚等水產。“多虧了這個基地,之前即便疫情最緊張的時候,全體施工人員也能吃好飯、睡好覺、干好活。”
>>>相關閱讀
《天下 | “玲龍一號”反應堆核心模塊昨成功吊裝,“核能充電寶”裝上了顆“大心臟”》
作者:葉松亭
圖片:除標注外,均受訪者供圖
編輯:葉松亭
責任編輯:范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