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蔣璟璟
“一個老面饅頭價格為1.9元,按照包裝收費標準,每份饅頭需額外收取1元打包費;一枚2.9元的茶葉蛋,也要按每份1元收取打包費。于是買3個饅頭、2枚茶葉蛋要支付16.5元,其中,食品價格為11.5元,打包費為5元。”近期,外賣包裝收費標準不一、過度收費等“包裝刺客”現象,引發網友熱議。由于打包費是“隱藏”的必選項,稍有不慎,消費者就有可能會被“刺”到。對此,一些地方消保委發聲,呼吁商家要合理收取外賣包裝費。(中新社)
外賣包裝費此前并未被太多關注,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其數額較小,甚至是在下單交易過程中直接減免,消費者的“主觀感受”并不明顯。而近來,隨著外賣訂單中的“包裝收費”越來越高頻、越來越貴,終于引發了公眾的警覺。在網友分享的案例中,“外賣11.5元、打包費5元”,這雖然不具有代表性,確實也揭示了部分現狀。
一個基本的道理是,外賣當然會產生包裝費用,無論是打包的過程還是所使用的餐盒、保溫袋等,都是有成本的。這部分成本,對商家而言就在那里,而以往對消費者而言,這部分成本是“隱性的”“無感的”,說到底,這還是計價方式所導致的結果。包裝費是單列,還是計入到“餐食報價”中,對買家產生的心理反饋是全然不同的。
當下,越來越多餐飲商家,選擇把包裝費單列出來,背后所傳遞的,無非是在盈利焦慮下,對確定性收入的追求。有部分商家就表示:由于平臺傭金、強制參加活動以及平臺配送成本過高等因素,導致其不得不收取包裝費以維持生計……特別是在小額訂單中,除去外賣平臺的抽傭,餐館的利潤空間微乎其微。在此語境下,收取一筆包裝費,似乎不得不為。
在大額外賣訂單中,包裝費的占比其實并不高。而在那些小額訂單中,那筆包裝費,卻往往顯得“高得離譜”。此外,一些商家在外賣平臺上的商品頁面并未明示打包費,只在結算頁面才顯示。因此,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往往會忽視這筆費用。凡此種種,花樣百出,由之也便衍生了所謂“包裝刺客”的說法。而事實上,無論是餐館設定“湊單滿減”誘導下單,還是千方百計多收包裝費用,深層次的原因,都在于全行業通過營收擴容來修復利潤空間的緊迫感。
如果說“廉價外賣”時代一去不返,那么價格體系的重構,至少應該坦坦蕩蕩,多些真誠少些套路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