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館》里,帶回家書的遠方文物都有怎樣的故事
《逃出大英博物館》近來爆火,在第三集里,當“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化身的女孩回國后,掏出一疊大英博物館文物托付的家書時,來自遠方異域的思鄉之情令人淚目。
除了與琴師俑相配的笛師俑、分離一百六十三年的唐三彩大馬小馬之外,視頻中出現的眾多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都如同遠方的游子,期待有朝一日返鄉的一刻。
(資料圖片)
01 遼代三彩羅漢
遼三彩是在唐三彩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的,它繼承了唐三彩的優點且更為精美。梁思成曾評價遼三彩像:“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寫實……或容態雍容,或蹙眉作懇切狀,要之皆各有個性,不徒為空泛虛緲之神像。”
這尊羅漢像來自于河北易縣八佛洼,為當時發現的16~18尊羅漢中,出土品相較好的羅漢之一。相比常見的羅漢塑像,這尊塑像面相比較年輕,寶相威儀磅礴。其結禪定印的一雙手、衣料的質感和皺褶、身體的姿態都得到近乎完美的表達。尤其容貌逼真、表情生動,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實屬我國古代寫實主義塑像的杰出作品。
1912年,有北京古董商向德國漢學家兜售了一尊,其后所有羅漢像全部被盜運出境,盜運過程中至少毀棄了三尊。二戰期間,藏于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的一尊也毀于戰火。迄今為止,存世者僅十一尊且沒有一尊在國內。
02 清代朝冠耳爐
朝冠耳爐又稱官帽耳爐,因兩耳部形似古代官帽上的雙翅而得名,自宋代以來逐漸成為香爐的經典器型。明宣德時期達到鼎盛,成為皇帝用來賜給詹事府,翰林院及國子監主事臣的爐款,也多見于寺廟。
大英博物館所藏的這件乾隆年間(1736 - 1795)的銅香爐,其形制尺寸和龍飾向世人昭示它的皇家寺廟出身。銘牌上還用英文寫著以下內容:“香爐的形制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祭祀典禮上的食品用具。在中國王朝的歷史上,過去與未來的連接是持續不斷的主題。”
03 明代龍紋陶磚
進入存放中國文物的33號展廳,迎面就是這一組由二十塊琺華彩釉面高浮雕明代陶磚構成的陳列品。這套龍紋磚寬2.44米,每排高39厘米,厚12.7厘米,裝飾帶上四條充滿活力的藍黃釉山爪龍在蓮花與牡丹之間穿行嬉戲,第二條還追逐著一顆燃燒著的珍珠,精致細膩,栩栩如生。
這套琺華彩黃藍褐三色的陶磚源自山西某古建筑,紋飾原意是保護建筑免于火患,因為傳統中國文化里面龍司雨水,負責掌管水界。蓮花精美,騰龍威猛,堪稱難得一見的琺華彩藏品。
上世紀清末民初的混亂年代,這組釉面瓷磚被盜取,并被排列成壁板而收藏。后有收藏家于2006年拍賣所得,并捐贈給大英博物館。
04 北宋“家國永安”瓷枕
北宋磁州窯刻花瓷枕,大英博物館有藏,國內的伊春林都博物館也有藏,實為一母同胞。陶工在瓷枕上刻有“家國永安”和“元本冶底趙家枕永記,熙寧四年三月十九日畫”銘文。宋朝人睡覺就枕這種硬枕,這是日常用品,并非陪葬的明器。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創燒于北宋中期并很快達到鼎盛。磁州窯以毛筆為工具,用彩料直接在瓷器上作畫,是中國畫技法在瓷器上的體驗,圖案展現出濃郁的民間風格:自然、灑脫、奔放、粗獷。磁州窯在創造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的同時,也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
熙寧(1068~1077)則是北宋時宋神宗趙頊的一個年號,共計10年。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負責變法事宜。變法的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而“家國永安”,則反映了當時陶工對國家前景的美好期盼。
05 明代布袋和尚雕塑
雖然《逃出大英博物館》中將這尊雕塑稱為彌勒佛,但從其右手所執的綠色布袋可知,這其實是一尊布袋和尚的雕像。布袋和尚雖然是彌勒佛的化身,但兩者畢竟不同。
佛教中有縱、橫三世佛之分,彌勒佛是縱三世佛中的未來佛,俗稱笑佛。布袋和尚則是五代后梁時期的僧人“契此”,因常背負一只布袋開口而笑,因此又相傳是彌勒佛轉世。明太祖朱元璋以彌勒出世為由起事,因此明代為防有人造反,一度禁止彌勒崇拜,貌似彌勒佛的雕塑多為布袋和尚。大英博物館的這尊布袋和尚雕塑為三彩陶塑坐像,笑容溫暖,親切慈祥,碩大的肚子裸露無釉彩,有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氣概。
根據英文說明,雕塑為“成化二十年(1484)中秋吉日制”,由佛教徒Dang Cheng和太太Mme Hui捐贈。
06 五代木雕觀音坐像?
彩繪木雕觀音坐像是一尊五代時期的佛教藝術品。它高達141厘米,木雕表面殘留有彩繪痕跡。菩薩面相豐滿、緊閉雙眼、垂頭結跏趺坐,做轉法輪傳經的手印,神情莊重,體態自然而舒展,整體的身體線條及肌肉表現地極具張力。發髻高高束起,帶有唐代發型特點。身披帔帛,環繞左肩,胸飾瓔珞,下著長裙,流暢的衣紋和華麗纓絡使得觀音顯得超凡脫俗。
兩宋開始,佛教石窟開始走向沒落,石雕泥塑銳減。大規模的木構寺廟在城市中興起,促成了木雕造像的大量需求,而木造像的風行,正好配合木架構的寺院,且木頭就地取材方便,木雕藝術由此蓬勃發展起來。宋金元時期,上等雕塑皆為木雕,在制作的過程中,除了精湛的雕刻技藝,工匠還要在其表面刷涂底料施色添彩,再嵌石貼金,以顯尊貴。
宋代是中國木雕造像的巔峰時期,木雕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以宋代為最上。宋朝由于理學和禪宗的興起,佛教神圣和神秘的氣息逐漸被淡化,尤其是菩薩像慢慢脫離了唐代的雍容華貴與婀娜多姿,題材和風格趨向于世俗化,呈現平易近人和閑然自適的人間裝束,大多的佛造像面龐豐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
銅觀音或石觀音材質堅固,較容易保存下來。然木制之觀音,材質易受各種天然及人為破壞,戰亂時更易被作為引火煮飯御寒之材料,因此劫后余生者寥寥。宋代大型高水準的木制觀音于全世界有案可考者,也僅剩幾十件不到,故留存至今的宋金元時期的木雕觀音,其珍貴程度尤甚。
07 清代象牙鬼工球
鬼工球是19世紀中國流行的一種手工雕刻的象牙工藝品,由許多精雕細刻的同圓空心球組成,以一種看上去不可能的方式相互融合。
鬼工球顧名思義,因其工巧“鬼斧神工”得名,其制作窮盡雕琢之術,精巧華麗、通透玲瓏。象牙被制成層層相套的同心球層,由外而內,每層鏤刻各式花紋,皆可自由轉動。鬼工球常被視為南派或廣式牙雕的代表作,“以玲瓏剔透的鏤雕技法聞名。”18世紀末,馬戛爾尼使團抵達廣州,欣賞到的廣州牙雕工藝品中就有鬼工球。而早在上世紀初,中國廣東牙雕藝人翁昭手工鏤雕的一件24層“鬼工球”,就曾贏得巴拿馬博覽會金獎。
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遼寧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均有鬼工球收藏,但各大博物館所藏皆為清中期以來的作品。大英博物館這件吊墜鬼工球于清代道光年間廣州制作,吊墜高46cm,其中鬼工球直徑12厘米,內含18個同心象牙層。
08 明代“賞善”判官陶俑
這尊慈眉善目的女判官如真人大小,高1.48米的她手捧薄薄的“善簿”卷宗,記載著人在生前所做的善行。
中國傳統民間信仰中的地獄判官,是閻王的助手。地獄判官數量繁多,但主要分掌刑罰、掌善簿、掌惡簿、掌生死簿四大判官。掌善簿的賞善判官,并非位最高權最大(掌生死簿判官職最高權最大)。其身穿綠袍,溫婉可親,沉穩內斂。手持“善簿:中盡錄人人生前的行善資料,判官按行善程度的大小和數量的多寡一一給予獎賞,遣入輪回。
不遠處,其實還有另一尊高約1.6米的“罰惡”男判官。
其腋下所抱的“惡簿”明顯更多更厚,或許在判官眼里,世人行善少而造惡多。
09 隋代大理石阿彌陀佛像
矗立在大英博物館樓梯空隙之間的這一尊白色阿彌陀佛像,堪稱整座博物館中最大最雄偉的佛像。佛像整體由大理石雕刻,高5.8米,重約2噸。佛像面容俊秀,雙目微啟,雙唇緊閉,微露一絲淺笑,披通肩式袈裟,長裙束腰與胸前系結,由于采用淺浮雕手法,通身袈裟折紋更顯簡練。佛像的雙手雖已丟失,但其右手臂上抬,左臂平出略向下,仍可判斷出佛手姿勢應為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與愿印。
根據蓮花基座上的銘文可知,這尊大佛為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雕立。由于太過高大,只能陳列在大英博物館東方館樓梯空隙之處。這尊大佛原被供奉在河北省韓翠村的崇光寺,后被文物販子、大古董商盧芹齋(1880-1957)據為己有。盧將其切為三段后運到海外,先送歐洲展出再“借佛獻佛”——先將佛像贈予民國政府,再由民國政府于1938年轉贈英國博物館。
借助這樣的“國際文化交流”由頭,盧不但可博得兩國政府的歡心,更可借機宣傳自己的古董生意與品牌,可謂名利雙收。只是可惜好好的一尊隋代佛像,就此分為三截、流落海外。
10 明代銅鑄真武像
這尊真武像是現存最大的銅鑄真武像之一。真武又稱玄天上帝、元圣仁威玄天上帝,被認為是護國安邦之神。這尊真武大帝整體為銅制,原有鎏金、彩漆裝飾。塑像長須披發,身著鎧甲戰袍,戰袍正面有龍紋裝飾,他左手施真武印,即無名指和中指向前伸出。
明代建國初期,對內平穩政局以及對外安定邊疆是明政府的當務之急。永樂皇帝將他在靖難之變中的勝利歸功于真武大帝的庇佑。因此這一時期,崇拜真武之風不僅在宮廷內盛行,在民間也達到鼎盛。真武被認為是護國安邦之神。
從1412年起,永樂皇帝下令在武當山頂峰大規模的修建宮觀廟堂供奉真武大帝。明代早期的真武像,據說即以永樂皇帝為原型塑造。
……
顧愷之《女史箴圖》
大英博物館館藏敦煌壁畫
元代大維德青花花瓶
除以上文物之外,位列大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的《女史箴圖》摹本、敦煌壁畫和元代大維德青花花瓶,更是瑰寶中的瑰寶。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幾乎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瓷器、陶器、青銅器、玉器、錢幣,刻本、書畫、飾品等等,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不到1%。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流落海外的文物心聲,匯成了聲聲的“家國永安”。
文/啟凌 編輯/李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