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海南省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并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無論人大代表發言還是接受記者采訪,話題始終沒離開兩個關鍵詞:房地產和生態環境。
“海南不能成為房地產的‘加工廠’,不能外面要多少我們就建多少。”海南省代表團團長、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在現場表示,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海南的GDP和投資增長必然會有影響,但改革需要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壯士斷腕的氣概,房地產市場不能再無序發展了。
近年來海南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眾多房地產企業爭相進入海南投資建設。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2017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已有恒大、萬科、碧桂園、保利等19家百強房企進入海南市場,一些中小型房企尚未納入統計。許多房企在海南掀起“圈地運動”,手握大量土地。
在可利用土地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海南甚至出現“向海要地”、填海造陸的新問題。2017年12月23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海南省反饋督察情況,指出海南省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海域岸線自然生態和風貌破壞明顯,沿海市縣向海要地、向岸要房等情況嚴重;部分自然保護區管護不力;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對本區域環境質量負責的海南省各級人民政府存在對環保工作認識和推進不夠,生態環境保護考核常常流于形式,一些部門和地方不作為、亂作為。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廳長鄧小剛介紹,三亞市某度假酒店因違規填海造陸被叫停,三亞市某海上餐廳因破壞珊瑚礁保護區生態環境也被叫停。
“對所有的違建海岸,要聘請權威第三方機構對項目產生的生態破壞情況進行環保評估,論證生態環境的影響,按照結果展開修復。”鄧小剛表示,今后除了環保設施、重大民生項目等,海南一律禁止商業性的違規填海。
海南房地產發展與生態環保之間的矛盾到了激化的時刻。一些人擔心,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可能影響海南房地產業的發展情況,甚至影響海南的經濟發展。
“減少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對海南來講,會很痛、會出血,不下大的決心確實不容易做到。”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長沈曉明表示,房地產對海南經濟貢獻很大,即便如此,海南還是要痛下決心嚴控房地產。
沈曉明給出兩點理由:房地產需要土地,外界對房子的需求是無限的,與之對應的現實是,海南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而且不可再生;房子造好后,需要有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配套,而海南財力有限、配套不齊,因此房地產作為海南的支柱產業不可持續。
沈曉明表示,出于上述考慮,海南針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確定了3個思路:省內居民的基本需求由政府來保障,改善性需求由市場來調節,投資性需求靠制度來限制,如永久停止本省中部4個生態敏感地區外銷性房地產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