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這波行情的上漲,其實有三個板塊出現非常強勢的上漲。一是受到中美摩擦影響的芯片板塊,像韋爾股份、紫光國微、匯頂科技等為代表的的芯片股強勢上漲。第二個板塊就是醫療生物板塊,尤其是疫苗板塊。這次疫情的影響,大家對疫情的期待可想而知,康泰生物、智飛生物,包括后來上市的康希諾,漲的都是讓大家覺得匪夷所思了。不過這兩個板塊經過瘋狂上漲之后,短時間都出現較為大幅度的下調,有些股票的價格從最高的時候下下跌了50%.有一句說的好,即便這些板塊炒的是市夢率,那也得有個度。
這兩個板塊炒完之后,沒想到市場資金居然看上了濃眉大眼的消費板塊,以白酒、調味品、食品飲料為代表的大消費板塊的部分股票真是被炒飛了。消費板塊的股票都能把市盈率炒到100以上,難道這些公司也能有市夢率般的增長?科技股,我們可以說是按照PEG的邏輯來投資的,說不定人家可能出了一個黑科技導致業績大漲呢?雖然是小概率事情,但似乎總還是說的過去。但是消費板塊也能這樣嗎?
當然不能,只能說市場的過于瘋狂了。不管是估值角度來看,還是從最近資金動態來看,我都覺得近期的消費股漲的有點不合邏輯。于是在9月3日的時候,我在我自己的頭條號同時發布“消費股這走勢是在階段性沖頂啊”。
果不其然,話音剛落,市場開始有所反應了。海天味業、千禾味業等股票出現了連續幾天的調整,而且力度很大。市場有人說,這些股票通過幾天的大幅調整會很快漲回來的。對于這個觀點,我不以為然。
消費股的投資邏輯不應該是這樣的,消費類公司的增長是穩定而緩慢的,股價每年合理增長是比較符合邏輯,比如像伊利股份,拉長周期來看,股價就是一直在緩慢上漲,慢慢的不斷創新高。但如果短時間,這類型的消費公司股價被炒的很高,基本上就很有可能是提前兌現了未來的上漲空間。即便公司是長期優質資產,是好公司,未來業績還會繼續上漲,股價都有可能下跌或是徘徊不前。這種情況其實在當年的美國也出現過。
當年美股也出現過這類情況,以沃爾瑪、可口可樂為代表的優質消費股的估值被炒到天上,理由是優質資產,長期看好。我相信大家肯定會關心這些公司的股價之后怎么走的?結果是這些公司之后的股價出現了漫長的下跌或是滯漲過程,即便市場都認為這些公司是優質公司,業績還是在上漲,但是它們的股價就是徘徊不前,進入一個漫長的估值修復周期。
而如今的A股消費股,估值被炒作這么高,會不會出現像美股消費股一樣,將要經歷一個長期的估值修復周期?個人認為可能性較大,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