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童道馳指出,要把黨的建設貫穿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全過程,以黨建引領發展,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互促共融,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為三亞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打造新標桿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高度融合,三亞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黨建這根紅線貫穿。機制創新、制度創新、措施創新……一系列制度創新和方法創新,不僅解決了黨建規范化、有效性的問題,更緊緊抓住“信仰”這把鑰匙,鍛造基層堡壘的“引領感”,提升組織生活“儀式感”,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聚合力,增加獲得感
如何使黨建工作在三亞這片極具經濟活力的土地上根深葉茂,一直是三亞孜孜不倦探索的命題。
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網格管理圈和黨建活力圈。整合政府、群團、市場、社會資源,在黨建服務中心站點全覆蓋的基礎上,著力加強“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基層公共服務多元供給,這些都是三亞又一次探索城市黨建新模式,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凝聚城市發展新動能的新舉措。
有溫度,凝聚人心強磁場。“我是一名孤寡老人,長期臥病在床。自從有了‘長者飯堂’,每天有志愿者送飯到家里,時不時有天涯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打電話過來問候……吃得放心,也開心。”現年84歲、居住在天涯區儋州村社區的孔學珍對記者說道。“長者飯堂”也成了周邊老年人群體的“網紅”,大家紛紛來此“打卡”,干凈、實惠、方便,成為眾多老年人點贊中的關鍵詞。三亞首個區級黨群服務中心——天涯區黨群服務中心開設的“長者飯堂”讓眾多社區老年人倍感幸福與溫馨。
有磁力,聚力社會治理。“以前,個人申請低保戶,先要向村委會提交申請初審,再到區民政局審核,然后再由區民政局工作人員到現場復核,全部流程走完得半個月左右。卓達大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后,個人向村委會提交申請,再由卓達大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審核即可,辦事流程精簡,辦事時間壓縮至一周。”吉陽區民政局局長朱賀強說,110個大項、210多個小項的民生事項做到“一網通辦”,群眾從“至少跑一次”到“只跑一次”,實現了服務群眾“零距離”。
有活力,注入城市發展新動能。讓群眾心中的伙伴、鄰里成為搭把手的辦事人,網格管理更精細。崖州區南山村、水南村等5個村(居)的百姓辦事將不再“多跑路”,只需到崖州灣科技城大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就可以“一站式”辦結。無論是崖州區首個大社區——崖州灣科技城大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還是正在建設的海棠區龍海大社區服務綜合體,促進需求在網格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實現聯系服務群眾“零距離”。
29個大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和遍地開花的黨群服務中心將為群眾解決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全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三亞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打破傳統條塊分割、封閉運行的工作模式,推動各級各部門橫向縱向的齊抓共管,各領域各行業積極融入,黨員群眾共同參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
添動力,增強引領感
經濟最活躍的地方,也應是黨建最有力的地方。園區是海南自由貿易港貿易投資政策的重要承載地,也是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新高地。把推動經濟發展作為黨建的重要任務,搭建企業合作平臺,促進企業“抱團發展”、“借力發展”、“融合發展”,形成“紅色商圈生態”。
做精。第一個無人超市、第一個戶外燈光足球場、第一個電影院、第一個園區循環公交等多個“第一”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崖州灣科技城,“黨建+”增強引領感,更新你的想象力!“契約”黨組織、“融城計劃”、“筑城計劃”、“強城計劃”,推進科技城理事會,搭建園區共治和社會參與的公共民主協商議事平臺;“黨建+”增強引領感儀式感,打造“習語客廳”“黨建書吧”“共享健身房”“九人制足球場”等“N”點黨群服務中心;廣泛開展“幸福生日會”“電影沙龍”“親子藝術沙龍”“詩歌朗誦”“讀書分享會”等活動,接得住、管得好,推動服務人才能力升級,推進黨建、政務、服務融合相促,實現政治功能與服務功能的有機統一。
做優。一個黨支部,串起了樓宇和樓宇內各企業之間的聯系。推進“支部建在項目上、黨旗插在工地上”黨建工程;開展“一支部一特色”、“一黨員一閃光”等創建活動;積極協調解決園區人才“就醫難”等問題;建立園區企業“大黨委”,搭建“大黨委+”協同型黨建工作模式,三亞中央商務區在引領發展、整合資源、提升水平方面下功夫,在服務黨員、服務人才、服務企業上做文章。“暑期最高客流量達到4萬人,比往年春節期間的客流量還要多。”目前三亞國際免稅城已經成了游客打卡“景點”之一,日均客流量在三萬人左右。已完成項目建設前期地質勘察、測量等準備工作的海棠灣免稅城黨群服務中心將滿足“一站式”服務和黨員群眾開展活動需要,成為展示三亞國際范的“紅色”窗口。
做強。“天下事莫不成于才”。強化頂層設計,用制度保障編制、就醫、子女入學;聚焦自貿港建設重點產業、重點領域發展需要,圍繞全市十大產業發展實際,高端人才、團隊、項目一起引進;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通過產權劃轉、購買等方式于科技城內建設了4處889套人才公寓;中央商務區申請50套人才周轉房,解決人才住房之憂;積極培訓遴選:加大本地人才培養力度,全力營造人才及其家人的“歸屬感”。
做新。在商業風情街設立“黨群服務中心”,在街區公園建設“黨建服務站”,在城市公園、旅游景區等設立黨員志愿服務站、黨員值班崗、黨員先鋒崗……為游客提供觀光消費、體驗民俗、感受民宿等旅游新體驗,將旅游產業鏈有效延伸至城市社區。三亞依托現有的22個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建設黨群服務站,構建五級黨建網格化管理模式,實現“一張網、全覆蓋、心連心”,不斷提升基層旅游環境治理能力。
做好城市治理服務“加法”,三亞走出一條新時期城市基層治理的新路子。
增活力,增添幸福感
順應城市基層黨建新情況、新要求,始終聚焦工作重點,定向精準發力,大膽探索創新,找準“關鍵定位”,狠抓支部規范化這個“關鍵單元”,辦好民生事務“關鍵小事”,讓村民邁向小康的底氣更足。
“我們店共有33間客房,只要是節假日,房間幾乎‘爆滿’,很多都是住過的客人介紹過來的,也有一部分是看到新聞報道后慕名而來。”譚中仙說,開起民宿后,依靠亞龍灣景區和玫瑰谷景區的效應,民宿年收入超過百萬元,真正吃上了“旅游飯”。
目前,博后村已有民宿34家可提供客房1000余間,入住率整體達到85.4%。2019年集體收入56萬元,村民年均收入從2016年9700元增長到24520元。博后村,又“火”了!在這里,紅色基因讓博后村亮出新氣質,黨建工作的“軟任務”變成“硬指標”,村干部和村民之間沒有“糊涂賬”,更沒有“隔心墻”;在這里,紅色力量讓博后村美出新高度,黨建統領、民主管理、多方監督的村級治理架構,成為博后村鄉村振興路上堅不可摧的戰斗堡壘。如今的博后村,人氣“聚”起來了,消費“火”起來了,夜晚“亮”起來了。
從博后村看三亞如何用信心和智慧解鎖美麗鄉村的“小康密碼”——
三亞向全市92個村選派283名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始終把人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來考慮,吸納各類人才大施所能、大顯身手。
率先啟動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指揮體系建設;建立月走訪調研制度,對92個村不定期抽查和反饋通報;加強電視夜校管理和鄉村振興工作隊等日常管理督查;推行機關黨建工作網格化管理,形成“1+8+X+N”即市委直屬機關工委牽頭抓總,將19家國有企業整合成8家集團公司,指導同步成立黨委,推進國企改革和轉型發展;優化公立醫院黨組織設置,指導3家公立醫院成立黨委,市屬醫院均將黨建工作寫入醫院章程。
三亞結合機構改革,新建和撤銷一批黨組、工委,新設立市衛健委、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黨委2個市管黨委;建立農村軟弱渙散黨組織的“4+1”指導幫扶機制;健全市委牽頭抓總、組織部門負責推進、各黨委(工委)組織落實、基層黨支部具體整改的“四位一體”責任體系;運用“1234”工作法,規范資格聯審程序;《城市基層黨建助推全域旅游發展的實踐與探索》案例獲評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最佳案例;《三亞“大黨建”提升旅游監管效能》案例入選第六批海南自貿區制度創新案例,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三亞經驗……
“黨建+”創文、重點項目、生態環境保護……一個又一個溫情的黨建模式,引領三亞治理創新的路徑。
一個個創新理念,點燃了黨建工作新活力。黨建實起來了,城市活起來了。穿行在三亞的每一個角落,迎面吹來的陣陣清風就像一面鏡子,不斷折射出三亞努力當好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排頭兵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