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西安北城,平日出行主要坐地鐵。走路到最近的鳳城五路地鐵站,不到十分鐘。要去地鐵沿線的什么地方,都方便快捷。
西安已經開通了四條地鐵線,其中有兩條穿越北城。北城的張家堡,還是地鐵樞紐站,從這里坐二號線去北客站乘坐高鐵,或者坐另一條線去換乘到機場的城際鐵路,我都熟門熟路。記得第一次沿著新線路換乘上去機場的城際鐵路,我一路欣賞著車廂外邊的風光,不覺間就到了目的地。
我二十年前從外省一個小縣城搬遷到西安北城,居住地的名字叫尤家莊。記得剛來時,所在的小區周邊,全是莊稼地和養殖場。初春出去散心,出門不遠就能看到油菜花地。更北的張家堡,有一個大轉盤。那是進出西安的北大門,初到西安的長途貨車不知道路咋走,有人就等在路邊,手里拿一塊紙板,寫著“帶路”字樣,竟然成為一門營生。
我慢慢知道了,在西安這座四方城,北城發展慢,人們安家置業,通常不會選擇北城。有的人即便住下了,也只是一個過渡,有機會就搬走了。我來西安看的第一場電影,就是在北門里的和平影院看的。電影散場攔出租車,司機聽說去北城都不愿意拉,怕返回時拉不上人,得空跑,不劃算。
一個地方對于交通的需求,和一個地方的經濟活動是否活躍,有無人員的大規模流動和集聚關聯密切。當網格狀的布局一步步完成,西安北城的人氣上來了。商貿日益興盛,又促進了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地面上縱橫交錯的道路,穿梭各種車輛,我出了門,就近就有三個公交車站,坐公交看站牌,立了三塊牌子,上面擠滿了站點名稱,得找一陣才能找見我乘坐的班次。未央路是雙向好幾個車道的主干道,也經常發生擁堵,為了緩解交通壓力,已經開始實行單雙號限行了。過去為北城冷清嘆氣,現在為北城繁華感慨。
于是,修地鐵,開辟地下通道,顯得迫切起來。地鐵項目啟動的消息傳來,一下子引起了很大反響。以前,我在北京坐地鐵,曾經想過西安啥時候也能修地鐵。當真的要修地鐵了,而且還是在張家堡首先動工,我既意外又驚喜。街坊鄰居茶余飯后一起閑聊,總是說著說著不由轉移話題,說起了地鐵的事情。
在北城開工的這條線路,縱穿西安城的中軸線,連接南城北城,沿線站點,都是我平日經常去的地方。這下好了,通了地鐵,我就不用焦急等不來車了。那些日子,得空我就過去看看地鐵工地。盡管有圍擋圍著,看不到里面,更看不到地下,但有關地鐵的信息,我都留意著,看進展到哪一段了,還因此知道了盾構機這個新名詞。我還操心,西安是古都,地下文物多,這在掘進的過程中如果有重大考古發現,會不會影響工期。地鐵工地堆起了一個大土堆,正是春天,雖然蓋著網眼布,土里頭的綠草鉆過網眼,紛紛冒出了頭。不多日子,大土堆被綠草覆蓋,我感受到的不光是春天的氣息,這也是希望的氣息。
記得地鐵二號線是2011年投入運營的,之后又陸續完工了三條地鐵線,還有多條線路正在規劃,正在緊張施工。我了解到,今年年底,西安又將開通幾條新的線路。今年開工的十號線,站點將延伸到更北邊的渭河北岸。如今我乘坐地鐵已經習慣,也沒有新鮮感了。但在我的生活中,地鐵的重要性,一點也沒有減弱。最先動工修建地鐵的張家堡,地下也構建了一個大轉盤,不停運送著南來北往的人們。地面建起了氣派繁華的商業區,步行街上人來人往,尤其到了晚上,燈火璀璨,吸引著三五成群的年輕人。
在地鐵修建前后,北城還完工了北二環立交,開放了市體育館和城市運動公園,建起了市圖書館,投運了北客站,這些已經成為具有鮮明辨識度的地標建筑。西安市政府也整體搬遷到張家堡以北的鳳城八路辦公了。北城成為西安的又一個中心,大變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