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黑色星期一”,沒想到還有“黑色星期三”。因為行情的疲軟,近來新股市場也不行了。本周三,作為注冊制創業板首批公司之一的鋒尚文化破發。日前科創板新股瑞聯新材,上市沒幾天也是破發。新股接二連三破發是在釋放什么信號呢?
01
注冊制創業板公司首現破發
9月9日,A股迎來暴跌,創業板一度跌超5%,收盤時跌幅也有4.8%。就創業板來說,周三有681家公司是下跌的,占整個創業板公司的80%。
在下跌的創業板公司中,鋒尚文化更為引人注意,因為其成為了首批注冊制創業板公司中第一家破發的公司,也可以說是注冊制創業板第一股破發了。
周三,鋒尚文化低開低走,至收盤下跌4.69%,股價報收133.43元/股,這較其發行價138.02元/股下跌了3.33%。
除了鋒尚文化之外,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至周三收盤,美暢股份和杰美特的最新收盤價也十分接近發行價。周三收盤,美暢股份相較發行價漲幅為4.89%,杰美特相較發行價漲幅為12.68%,兩者均在一個跌停板的射程之內。
02
一半注冊制創業板公司腰斬
就目前的21家注冊制創業板公司來看,經歷首日飆漲后,無一例外的迎來了回撤,其中的11家公司回撤幅度超過50%,首日漲超10倍的康泰醫學回撤幅度更是高達76.31%。
而9月1日首發上市的盛德鑫泰、大葉股份和迦南智能,雖說首日表現驚艷,但迄今的6個交易日回撤幅度均超過50%,分別回撤了63.93%、62.33%和57.98%。
03
科創板也迎來集中破發
不僅是注冊制創業板,近來科創板公司也常常出現破發。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7月以來,每月都有科創板公司破發。
首批科創板公司這一的天宜上佳,在今年7月29日盤中首次破發;今年8月12日首發上市的凱賽生物,在8月17日盤中首次破發;月內9月2日首發上市的瑞聯新材,在9月7日盤中首次破發。目前天宜上佳相較發行價下跌5.4%,凱賽生物下跌24.71%,瑞聯新材下跌17.97%。
除了這三家年內破發的公司,2019年底也有兩家科創板公司破發,分別是久日新材和容百科技,其中久日新材更是在上市第二天便破發了。當前久日新材相較發行價下跌20.3%,容百科技相較發行價下跌0.04%。
04
34科創板公司回撤超50%
和注冊制創業板類似,目前的172家科創板公司,與歷史最高價相比,均出現了明顯的回撤,其中159家公司回撤超過20%,34家公司更是回撤超過50%。首批科創板公司之一的沃爾德回撤最多,為72.57%。
從首發上市日期來看,34家回撤超過50%的科創板公司,20家都是年內上市新股,其中10家還是7月份以來的上市新股。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新股的弱勢。
05
新股頻繁破發意味啥?
對于近來新股接二連三破發,有分析人士認為,從此前歷史數據來看,新股發行市盈率過高之后,往往會出現一段較為集中的破發期,對新股發行價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不過,間接的負面效應可能就是誤傷了本已疲弱的市場信心,從而對市場整體運行帶來不利影響。
也有市場人士表示,股破發是早晚的事,行情好時出于投機目的看好新股上市行情的大有人在,一旦行情轉熊,市場熱點回到價值方面,那么三高發行的新股進行價值回歸就很正常了。目前破發嚴重,只能說是市場轉熊的一種表現,如后市繼續低迷,破發新股還要增多。
當然了,現在的情況又有所不同,畢竟近來破發的都是注冊制公司。早在去年,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科創板上市公司股價出現分化,是市場逐步回歸理性的必然過程,更加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功能也必須通過充分博弈來發揮。”
可以說,當下的新股破發有著更為重要的積極影響:一方面是約束投行等機構在新股發行定價過程中更加理性,未來新股定價過高,可能會面臨“發不出去”的尷尬;另一方面也能改變新股不敗帶來的各種投機惡習,例如海量資金堆積在一級市場無風險套利,只要企業上市都能賣個“好價錢”等,讓市場化定價機制充分發揮作用。
至于說新股破發增多,是否是大盤見底的信號?市場人士也是有分歧的。
有專業人士表示,新股頻繁破發或是見底信號。因為新股破發意味著市場極度低迷,也意味著股市喪失了融資功能,這是管理層不愿意看到的。另外隨著市場調整,更多股票進入價值投資區,市場有望進入戰略底部區域。
反對人士表示,新股頻繁破發是與場內市場資金投機信心減弱有關,也與新股發行習慣高定價高泡沫高估值有關。頻繁破發,只能說是轉嫁資產泡沫的新股難以受到認同,股價下跌成為自然的事情。所以,新股破發與大盤見底并無明確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