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質量發展路徑應“因地制宜”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城市作為帶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其發展質量是決定全社會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近40年來,我國城市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了60%左右。如何從城市的粗放擴張轉化為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城市化在新時代所面臨的緊迫任務。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經濟發展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性判斷,各個城市紛紛聚焦如何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各個城市的規模、資源稟賦、人口結構和產業基礎各不相同,所以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難以遵循統一的模式。各個城市應因地制宜地尋求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把握各類城市的發展規律,順勢而為,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龍港是小城市高質量發展的
“探路先鋒”
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是城鎮化必須堅持的方向。小城市是我國城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驗場所。相對于大中城市,小城市的規模小、體制靈活、試錯成本低,具有先行先試的天然優勢。浙江省龍港市就是這樣一個小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探路者”。
龍港市被譽為“中國第一座農民城”,也是我國“鎮改市”的先行者。龍港于1984年建鎮,經歷了3次改革的歷史跨越——從小漁村到農民城,從農民城到小城市培育,從小城市培育到撤鎮建市。龍港實現從“農民城”到“鎮改市”的精彩蝶變,為完善國家城市化體系和拓展城市化新路徑提供了實踐樣本,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標志性事件。
回顧龍港的發展歷史,它的關鍵發展環節都遵循了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龍港鎮就率先推出了戶籍制度改革、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三大改革”。之后,又在擴充土地使用權、財政支配權、行政審批權和事務管理權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朝著新型城市邁進。2014年,龍港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鎮,自覺為國家新型城鎮化探路,成為“自下而上”自發性城市化發展的代表,為龍港撤鎮建市打下了基礎。可以說,在過去每一輪推動城鎮化進程的改革中,龍港始終擔任了“探路先鋒”的角色。
龍港高質量發展的4個維度
第一,人口的高質量發展。
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居民的高品質生活。在過去,許多進城農民工由于戶籍身份限制,雖然在城市工作,但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教育、醫療、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務。在這種制度下,城市規模擴張所需要的公共服務成本大為下降,使得城市能夠以較快速度發展。但是這些農民工并沒有融入城市,生活品質不高,實際上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城市化。而龍港在全國率先進行了戶籍制度改革。早在1984年,龍港就鼓勵農民工進城落戶,這項舉措不僅吸引了農民工進入城市,使之成為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勞動力資源,而且還給予了他們“城市主人”的身份,讓他們享受城市發展的成果。現在,龍港提出“來了就是龍港人”的口號,進一步放寬農民工落戶城市的各種限制,完善農民工的基本社會公共服務。撤鎮建市之后,龍港開始探索全市域人口市民化。目前,龍港73個村完成了“村改社區”,21萬村民轉為市民,并采取了許多措施讓他們能接觸城市文明。例如,遍布龍港的“城市書房”為市民帶來了精神享受。這些措施反映了當地政府努力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將提高人口素質和實現人的現代化作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第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產業興則城市興。龍港的核心競爭力離不開其以印刷業為代表的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龍港撤鎮建市之后,傳統企業對于產業升級的需求十分迫切。龍港市從管理集聚發展入手,助推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的高新化、智能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為了高效利用工業用地,龍港開展了小微產業園高質量發展專項整治行動,對沿江一片粗放型集聚的小包裝工業園等老工業區進行了改造,規定了企業的入園環保標準。對于印刷業等優勢產業,政府投入了更多的資源進行支持。例如,龍港興建了全國為數不多的“印刷博物館”,進一步優化了優勢產業的生態環境。
除了傳統產業,龍港也向高端酒店、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共享經濟等新興產業進軍,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政府堅持政策賦能、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近年來地方出臺了招商引資、總部經濟、貿易回歸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每年投入涉企扶持基金達2億元以上,并推出龍港新城1.5萬畝招商用地,建成21萬平方米政府持有可供招商的創業園、孵化園,全面提升了龍港的城市能級。
龍港也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本,營造更包容的環境,不斷吸引人才。目前,龍港實施“智匯龍港”行動計劃,出臺“龍港人才新政60條”,謀劃“人才客廳”“人才社區”“科技新城”,為高層次人才創業提供寬廣的舞臺,堅持用高質量人才賦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第三,空間的高質量發展。
龍港的土地資源有限,如何高質量利用土地要素是提高產出效率的關鍵。早在1984年,龍港鎮就推出了土地有償使用的改革,率先把土地按照不同地段分為不同等級作為商品來經營,解決了當時城鎮建設的資金問題。撤鎮設市之后,龍港的市域面積沒有增大,工業用地供給成為發展的瓶頸。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龍港開展了全市域土地綜合整治、宅基地使用權全市域流轉等試點。
除了優化原有的存量用地,龍港還從完善城市空間格局方面來改革,包括規劃建設龍港新城,從原來的粗放發展到規劃先行。現在,龍港以縣級市的標準來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用全新的國土空間規劃理念來改變城市面貌,提升了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水平,加快了產城融合的步伐。
空間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體現在龍港的市域尺度,還體現在區域的資源整合和一體化發展方面。龍港撤鎮設市,也肩負著優化城市群布局的任務。目前,溫州市將建立常態化的統籌協同機制,保障蒼南和龍港兩地的協同發展。打破束縛要素流動和生產力提升的壁壘后,未來的龍港將統籌帶動鰲江流域協調發展,優化海西城市群的城鎮發展體系。
第四,治理能力的高質量發展。
城市高質量發展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緊密相關。龍港一直在探索簡約高效的基層治理體制,尋求扁平化的資源配置體系。借助2014年列入首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機會,龍港實行了“大部門”制改革,精簡管理機構,建立扁平化管理體制。在這次改革中,龍港將41個鎮級機構整合成15個大部門,承接了1575項蒼南下放的縣級權限事項。“大部門”制改革和縣級權限下放的經驗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全國推廣。撤鎮設市之后,龍港不再設鄉鎮和街道,而是按照“市管村居、分片服務”的管理體制,設立了9個片區服務綜合體,將102個社區劃分成384個網格,實現了市直管社區,減少了行政層級。龍港還在全國率先創設了基層治理委員會,統籌協調社區和基層治理平臺事務。此外,龍港開啟了一系列的治理工具創新。例如,龍港將啟動“智慧龍港”項目建設,以政府數字化轉型和深化“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改革為牽引,把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延伸到基層治理平臺和村居。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力推進了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龍港的發展,也是源自于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龍港的發展歷程,與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高質量發展成就了龍港的今天,也將成就龍港更美好的未來。城市是一個復雜系統,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也貫穿城市的方方面面。本文從人口、產業、空間、治理這4個維度總結了龍港的高質量發展路徑。作為小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探路先鋒”,龍港的發展經驗可以為其他小城市提供借鑒。實際上,龍港“撤鎮設市”并不是簡單意義的行政區劃調整,而是寄托了黨和國家的期望,希望龍港能為全國探索一套精簡高效創新的新型設市模式,激活小城市的活力,助力更多小城市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