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募基金銷售的火爆程度一浪高過一浪。但是,并不是每只基金都會取得很好的收益,還是需要投資者認真挑選,堅持持有才能獲取更高收益。那么,你了解公募基金嗎?
公募基金是指以公開方式向社會公眾投資者募集資金并以證券為主要投資對象的投資基金。這些基金在法律的嚴格監管下,有著信息披露、利潤分配、運行限制等行業規范。
根據投資對象的不同,證券投資基金可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混合型基金等。
股票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又稱股票基金,是指主要投資于股票市場的基金,且投資股票的比例不低于80%。股票型基金的收益情況不僅要看重基金經理的實力,還需要查看投資的行業。
債券型基金:絕大部分資金都投在債券上面的基金,債券投資比例為80%以上;多與基金公司總體實力相關。
貨幣基金:全部資產都投資在各類短期貨幣市場上的基金。短期貨幣工具包括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同業存款等。
混合型基金:將部分資金投在股票上面而另一部分資金投在債券上的基金(投資比例可以變化調整);其收益情況主要與基金經理的實力相關。
監管部門對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有嚴格的要求。比如,開放式基金每個交易日公布凈值,封閉式基金至少每周公布一次資產凈值,每季度、每半年、每年均要披露投資組合情況。因此,目前的公募基金是最透明、最規范的投資品種之一。
但是,盡管持有人通過基金享受到了相對專業化的理財服務,但投資基金并非完全沒有風險,基金產品凈值也會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不同類型產品的預期風險也會有較大的差異。因而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產品進行投資操作時,需知悉基金產品的風險等級(內在風險),并確認自身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擁有怎樣的承受能力。
中銀基金提醒廣大投資者,合法的經營機構在進行業務宣傳推介時,一般會采用謹慎用語,不會夸大宣傳、虛假宣傳,同時還會按要求充分揭示業務風險。但是,不法分子大多利用投資者“一夜暴富”或急于扭虧的心理,較多采用夸張、煽動或吸引眼球的宣傳用語,往往自稱“老師”、“股神”,以“跟買即漲停”、“推薦黑馬”、“提供內幕信息”、“包賺不賠”、“保證上市”、“專家一對一貼身指導”、“對接私募”等說法吸引投資者。
基金投資是有風險的,不可能穩賺不賠。投資者也一定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不跟風,不盲從,理性投資。分析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理財的目標收益。要從自己的年齡和收入、所能承擔的風險和期待的收益等方面出發,權衡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