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深化金融改革開放要承擔更重要的任務。國務院參事、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12月5日在北京表示,其間,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強金融監管,進一步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
當日,由瞭望智庫、財經國家周刊主辦的2020第五屆新金融論壇聚焦非常時期的金融責任與擔當展開討論。王兆星在出席論壇時指出,“十四五”開局,疫情影響、氣候變化、中美關系、債務負擔以及復雜的國際環境將使中國的經濟和金融發展面臨較大風險。對此,要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開放,著力提升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強金融的抗周期、抗風險能力。
“只有進一步提升金融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對金融安全的最大保障,才能進一步提升金融聚集、分配、配置資金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支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王兆星認為,“十四五”時期,中國金融業應從多個方面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進一步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加快提升國際資本聚集與配置能力方面,王兆星表示,在經濟、金融已經高度全球化,資本、信息、人才高度國際化的今天,國際金融中心對于資源聚集配置和人才的凝聚都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未來,一方面,要在完善“一國兩制”和堅持法治的基礎上,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優勢,充分發揮其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步伐,使上海真正成為資本聚集中心、資本配置中心、金融科技中心、金融創新中心、資產管理中心和風險管控中心,乃至金融高端人才中心。
“要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提升人民幣行使國際貨幣的能力。”王兆星指出,在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紙幣流通時代,哪個國家的貨幣能夠成為國際計價、結算、清算儲備貨幣,發揮國際貨幣的功能,這個國家的貨幣政策就會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十四五”時期,要積極穩妥推進中國的匯率體制、資本賬戶管理改革,在保持人民幣穩定的基礎上提高人民幣的自由兌換、自由流動水平,增強人民幣在進出口貿易中的計價、結算、清算功能,進而提升其在國際投融資、外匯資產組合和國際儲備中的地位。
為進一步推動國際金融改革,提升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王兆星指出,中國要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金融改革,積極主動參與全球的金融治理,推動國際金融合作,要在G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金融協會等多個國際金融組織與機制中積極發出中國聲音,主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