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單獨成篇,提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未來,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工作的關鍵是什么?如何真正實現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對此,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政策落實落穩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
朱啟臻表示,鄉村建設行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等都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而關于推進落實的政策安排等已經比較詳實和全面,關鍵是保障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并有持續性。
“在鄉村建設行動中,如何落實鄉村規劃,保護鄉村風貌、凸顯鄉村特色就是一個重要內容。”朱啟臻表示,鄉村應該是各具特色的,而不科學的規劃,就可能出現萬村一面的狀態。因此,在進行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將中央的政策理解到位、落實到位,在規劃時要注意分類、保護,保持鄉村所獨有的特色。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首先是為廣大農民服務的,一定要符合農民的需求,與當地的傳統文化相適應。”朱啟臻說,例如在農村建房等方面,在不違反政府規劃和相關政策的原則下,可以考慮給農民更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
同時,在推進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要考慮相關配套政策的跟進和持續性。朱啟臻介紹,現在農村地區推進煤改電,但有的地方給農戶的配電比較少,用電收費比較高,農民難以承受。有的地方煤改電改到一半就停止了,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進一步將政策落實落細,并保障執行到底。針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朱啟臻表示,這更需要推進政策的落實和保障政策持續性。這些貧困地區雖然已經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但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仍然是最薄弱的環節,需要支持政策的持續落實。目前,政策規定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設立5年過渡期,資金、人才等各種支持政策保持不變等,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
糧食安全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朱啟臻說,中央提出的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及18億畝紅線、打造高標準農田等政策都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另外,實現這些內容需要有一批穩定的高素質的農業生產者,而目前農業經營主體還不穩定,需要培養愿意種地的新型高素質農民。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落實上更加精準和細化,將資金精準用到真正為農業作貢獻的人手里,切實提高種地農民的收入。
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對此,朱啟臻表示,對于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服務業、鄉村旅游產業等,有條件的都要去支持。而且要進一步在政策上為鄉村產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相關政策需要進一步放開,才能吸引資金和人才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