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教大省特別是農業科技強省,陜西畜禽業的資源優勢比較明顯。記者從地處陜西北部的佳縣劉國具鎮王元村的高盛養殖專業合作社了解到,有著數千年養殖歷史的“佳米驢”,作為優良驢種被引種到全國20多個省區市。目前陜西省擁有各類畜禽品種品系8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志的有14種,列入省級畜禽品種志的有25種,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場30余個,全省備案登記各類種畜禽場347個。秦川牛、關中奶山羊、陜北白絨山羊等地方優勢特色畜禽品種,在全國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雖然在種質資源上占有一定優勢,但畜禽業的短板也切實存在。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處于追趕階段。目前,我們還沒有扭轉對國外種源的依賴,基本上走的還是引種、退化,再引種再退化的老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公社說,“比如,我國目前采用的白羽雞等畜禽品種都是國外幾代后的品種,和其他國家的差距比較大。”
究其原因,楊公社認為,我國工業化時間較晚,規模化、集約化的育種企業較少,傳統的小農經濟占大多數,“而育種要求相當的體量與規模,并在適格群體中選擇,所以這是一個客觀原因。”
據了解,雖然陜西地方畜禽品種及其產品的商業價值和經濟價值被看好,但一些品種至今還沒有找到很好的開發途徑,僅在為保種而保種,種群規模擴張乏力,一些原產地由于未實施產業開發,飼養規模也明顯下降。比如寧強矮馬由1981年的3301匹減少到2019年的120匹;同羊由1981年的3.6萬只減少到2019年的400只,地方品種資源總體呈下滑趨勢,長此以往,個別品種將面臨滅絕危險。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業人士表示,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夠,從事育種的科研人員相對較少,也是種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據了解,2018年以來,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在全省開展了種質資源普查,共收集資源4320份,但由于缺少保護庫(場、圃),送入國家庫保護,致使省內在資源利用方面渠道不暢、使用不便,影響到了育種創新。
相關人士認為,畜禽種業不僅是一個基礎問題、關鍵問題,更是一個戰略性問題,卡脖子的問題。“其實我們國家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農業部早在2008年就啟動了畜禽遺傳改良計劃,開始是奶牛和生豬,這兩年陸續在蛋雞、肉鴨上開始實施。國家層面的重視一直都在堅持,但種業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為了效果持續,我們除了堅持,別無選擇。”楊公社說。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寧殿林說,通過政府部門引導和扶持,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保種企業的主動參與,上下聯動、通力合作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政策支持體系目前在陜西基本形成。“目前,陜西畜禽保種場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寧強矮馬保種場、西鄉西鎮牛保種場等一些現代化程度較高的新型保種場相繼建成,標準化飼養圈舍、防疫設施、飼草儲備設施等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促進了保種場從傳統養殖方式向標準化生產的轉變,陜西優質良種保護的能力和手段進一步加強,各畜種的種群規模保持穩定,一批優良地方品種得到了有效保護。”
積極推進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是解決當下畜禽短板問題的有力舉措。“陜西將認真實施國家畜禽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對已經瀕危的漢江黑豬、關中馬、寧強馬等地方畜禽品種進行有效保護。同時,積極挖掘利用地方畜禽品種生產性狀優勢,開展雜交改良推廣,如陜西秦寶牧業利用秦川牛做母本,安格斯牛做父本,開展雜交改良,產肉性能明顯提高。”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孫礦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