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關鍵是富村興業,“互聯網+”則是傳統農業、農村轉型升級和多樣化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位于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的碭山是全國知名的水果大縣,擁有70余萬畝果園,年產各類水果190萬噸,現有規模以上水果加工企業20家,水果加工能力達60萬噸,年產各類罐頭45萬噸、飲料6萬噸,全國10強水果加工企業半數以上落戶于此。近年來,碭山先后入選安徽省果蔬食品特色產業集群(基地),2020年被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授予“中國梨都”稱號。
如今碭山的水果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但在過去,果品滯銷問題卻是當地農戶奔小康路上的攔路虎。
于2017年完成“貧困村出列”任務的碭山縣良梨村,是碭山酥梨的發源地,全村1萬畝林地種植的是梨、桃等果樹。過去,由于種植結構雷同、農民收入來源單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這里一度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全村有貧困戶405戶,村集體收入為零。當地居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收入靠天收。這樣的村落在碭山縣不是個例。
近年來,碭山縣委、縣政府主動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搶抓國家實施“互聯網+”機遇,以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建設為契機,以打造“中國水果電商之都”為目標,探索出一條政府積極作為、草根踴躍創業、企業自愿轉型的農產品上行電商之路,呈現出千軍萬馬共赴電商盛宴的熱潮,促進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增值。
據統計,碭山縣目前擁有電商企業4265家,網店和微商6萬多家,農產品年銷售額超60億元,15萬人從事電商物流等相關產業,特別是在直播經濟、電商營銷、供應鏈服務和數字農業等領域,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逐漸成形,有效引導激發了全民觸網、萬眾創業、蓬勃發展的新動能。
“2017年以來,碭山縣堅持‘因地因企制宜’與‘精準扶貧到戶’相結合原則,大力倡導縣電商協會動員會員電商企業參與脫貧攻堅。”談到電商在扶貧中的作用,碭山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代叢亞打開了話匣子,“通過每個自然村都與一家電商企業結對幫扶,2018年3月,碭山縣的億度、鮮果時光、微淘、亮方媛4家電商企業與4個貧困村進行了對接合作,累計銷售親菇牌香菇2.2萬余袋、大棚櫻桃0.55萬公斤,銷售收入達80多萬元,帶動76戶貧困群眾就業,幫助貧困戶直接增收9.9萬余元,實現每戶增收1200余元。”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疫情發生期間,碭山縣水果出現滯銷情況,縣政府動員5家電商企業與5個水果生產大鎮結對,幫助貧困戶銷售水果。“企業以每公斤高出市場價格0.2~0.4元的價格收購貧困戶的水果,線上線下同時銷售,僅用10天時間就將5個鎮所有貧困戶家中的416萬公斤水果銷售一空。”碭山幕天冷鏈物流倉儲物聯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縣有198家電商企業結對幫扶貧困戶6000戶,疫情防控期間收購貧困戶酥梨671公斤。
不僅如此,為擴大碭山農村產品的知名度,拓寬消費市場,幫助果農銷售產品,全縣各級領導干部共同發力,為碭山縣優質農特產品網上推介,進一步拓寬了產銷對接渠道,疫情防控期間共通過直播銷售碭山鮮果4000萬公斤,網銷額達2.2億元,在2020年的天貓“6·18”活動中,碭山梨膏銷售額位居全國貧困縣第一名。
近年來,碭山縣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鼓勵電商企業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三大主體”自建或利用第三方電商平臺銷售碭山縣特色農產品。截至目前,碭山縣有18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產業扶貧,覆蓋建檔立卡農戶7500戶,主要發展精品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特色養殖等,年總產值達1.5億元,5286名貧困人口在合作社基地就業。
碭山縣電商扶貧不僅打破了信息壁壘,讓貧困地區的產品資源、人力資源等實現“變現”,貧困人口共享受電商發展成果、穩定脫貧,也極大地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代叢亞滿懷感慨地說:“電商扶貧改變了碭山產品的銷售模式以及群眾的思維方式,塑造出‘云經濟’生態體系,喚起了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意識,激發了貧困群眾的脫貧積極性,實現貧困地區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