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十年間特別是疫情后,個人投資者在全球交易所市場的交易量明顯增加。數據顯示,從2015年初到2020年底,個人投資者交易額上升了358%,交易金額上漲了317%,個人投資者賬戶的數量上升了272%。在近日舉行的第60屆世界交易所聯合會會員大會暨年會上,多位專家和業界人士對這一現象以及“散戶運動”等熱點問題展開討論。
今年年初,美股市場“散戶大戰機構”成市場關注熱點。當時,美國散戶抱團買入,令業績欠佳的游戲零售商“游戲驛站”股價一飛沖天,導致空頭機構遭受巨虧。該事件發生后,“散戶運動”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羅森布拉特證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喬·加夫龍斯基指出,在場內交易中,無論是從最近的Meme Stock(散戶股)事件,還是一些大市值熱門股票的交易來看,散戶的交易占比都明顯提高,有的甚至超過了50%。散戶“集群化”的交易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對股價單一方向的大幅脈沖,致使中小市值公司股價明顯波動,偏離其內在投資價值。這種瞬時沖擊,可能導致一些機構的程序化交易機制發生連鎖反應,從而加大股票波動,影響相關衍生品交易。“現在的實踐說明,散戶‘集群化’交易行為可能成為推動市場變化、引發外部沖擊的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IMC(International Marketmaker's Combination,國際做市商平臺)業務發展部總經理保羅·吉甘蒂認為,散戶參與市場程度大幅提高的現象主要歸結于兩個原因。一是疫情因素。疫情的大流行導致公眾長期無法上班,甚至失去工作,且因旅行受限、長期居家隔離,空余時間增多,從而導致公眾有時間和精力來操作個人金融資產配置。此外,疫情引起的收入減少,也使得散戶為增加家庭經濟收入而更愿意參與個人證券市場投資。二是技術因素。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和滲透,催生了多個提供散戶交易的線上平臺。相比十幾年前的高額固定交易費用,這些平臺費用極低,甚至免費。同時,自媒體等傳媒的興起大大降低了個人投資者搜集信息的成本,也更容易受到市場情緒帶動而交易。這兩個原因促進了散戶個人操作證券賬戶開戶和交易量的大幅提高。
喬治城大學羅伯特·埃米特·麥克唐納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里娜·阿加沃爾表示,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滲透催生了越來越多的線上股票和衍生品交易及信息平臺。借助這些平臺,目前散戶投資者相對于機構投資者的信息差距大幅減小,其可選擇的投資工具也越來越接近機構投資者。長期來看,這個變化對金融市場是積極的,可以促進整個市場信息更加透明、交易方式更加公平。但也需要提高對投資者的教育,培養個人投資者科學的投資理念,讓他們盡量地認識風險,分散風險。因為散戶投資者的資金都是來源于個人儲蓄,一旦投資受到損失,意味著他們的當期收入或者未來的退休金數量將會大幅縮水,直接影響生活質量。所以要教育個人投資者合理地分配投資,避免交易不熟悉的金融產品,確保自己的資產安全。
“一些機構也在考慮,這種抱團交易的方式,是不是形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市場操縱?如果散戶的能力如此之強,他們的這種行為是否還有受到監管普遍保護的正當性?如何平衡對散戶的監管和保護,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保羅·吉甘蒂表示。
(記者 張小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