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總被網友稱為“哭泣國”,其實有一定道理。畢竟作為一個弱國,阿根廷在國際場合的地位并不高,影響力也不太大。除了在球場上“戰勝”英格蘭,在其他領域不存在什么可能。
“哭泣國”的弱是真的弱。阿根廷2020年GDP只有3892.88億美元,而英國2020年GDP盡管創下311年來的最大跌幅,但依然有2.708萬億美元,是阿根廷的近7倍之多。
盡管“弱國無外交”,但在收復馬島、統一國家的問題上,阿根廷一直全力以赴,字典里不存在什么“維持現狀”。
一、抓住了英國脫歐的良機,巧妙利用英歐不和
阿根廷本來已經對收回馬島感到絕望,但英國脫歐卻使得形勢大變。此前布萊爾阻止脫歐顯然是正確的做法。“哭泣國”阿根廷通過一系列的外交努力,成功創造出機會。
英國曾把歐盟當成“力量放大器”,馬爾維納斯群島在2007年后一度成為“歐盟與英國的相關領地”,成了歐盟的“鐵桶江山”,阿根廷只能繼續等待。
好在沒過多少年,英國于2016年決定脫歐。一夜之間,包括馬島在內的南極附近的英國屬地全部喪失“歐盟領地”地位。長遠利益損失之嚴重,可能是那些鼠目寸光、斤斤計較的英國人所沒有預料到的。
阿根廷國力雖然不斷衰退,深陷西方的債務陷阱,但竭盡全力抓住了這個良機。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2020年成功游說英法,使得脫歐協議沒有包含馬島。英國由此無法代表馬島、直布羅陀等“海外領地”與歐盟談判,一定程度上喪失了繼續占有這些“海外領地”的法理依據。
歐盟為什么這么好說話?其實并非是同情阿根廷,“哭泣國”的眼淚在西方那里從來都不好使。德法痛恨英國分裂歐盟的惡劣行徑,就是要給倫敦方面一些顏色看看,因此才“照顧”阿根廷的訴求。同時,德法也要通過“整治”英國來警告歐盟內部某些分裂勢力。
因此2021年1月,歐盟在相關的貿易談判中將馬島、直布羅陀等英國奪取的“海外領地”排除出了英歐協議,馬島、直布羅陀等實體必須以獨立身份與歐盟進行談判。這實際上嚴重削弱了英國對馬島、直布羅陀等實體的控制。
二、阿根廷逐步爭取到一些大國的支持
從40年前的1982年開始,我國就支持阿根廷的主張和立場,將馬爾維納斯群島作為標準地名,摒棄了英國的地名。而在不久前,我國在聯合聲明中再次堅定支持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對英國產生極大的震動。BBC等英媒甚至稱英國已被此“激怒”。
這也是為何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LizTruss)相當失態的原因。特拉斯在社交媒體上大放厥詞,妄稱反對中阿的相關聲明,并妄稱福克蘭群島是英國大家庭的一部分。
英國之所以“驚詫”,是因為發現阿根廷收復馬島的主張已經在國際上成了氣候。阿根廷獲得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支持,對英國而言是個沉重打擊。有東方大國的堅定支持和帶頭,就會越來越多的國家跟進。
事實上,英國對馬島的非法侵占并不能長久維系。就連德國都以實際行動支持阿根廷,向阿根廷申請允許德國“北極星”號科考船停靠在馬島首府“阿根廷港”(英方稱斯坦利港)。
三、阿根廷的意志相當堅定,成功把英國逼到墻角
依靠自身實力收回馬島已經不可能,阿根廷能做的就是團結國際正義力量,凝結出對英國的強大壓力,迫使英國放棄不合理的主權要求。
現在雖然無法收復馬島,但不代表未來辦不到。如果現在都不努力,未來也注定沒有希望。
縱然面對如此巨大的劣勢,縱然希望一度顯得極為渺茫,但阿根廷從未放棄收回馬島領土這件事,依然不斷進行努力,盡管這努力有時很卑微。
最讓英國懼怕的,無疑就是阿根廷人對收復領土和統一國家的堅定信念。這種信念,就體現在拒絕“維持現狀”。維持現狀只對英國有利。阿根廷雖然弱小,但底線還是有的,就是拼盡全力也要打破這個只對英國有利的“現狀”,決不讓國際社會習慣成自然,決不讓國際社會承認英國非法占有馬島。如今主持國際正義的呼聲越來越高,英國已經被逼到墻角。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馬島距離英國13000公里,離阿根廷只有600公里,英國憑借武力占據馬島,從根本上就不得人心。近日,英國在馬島部署天劍(SkySaber)防空系統,正是英國心虛的表現之一。
作為一個弱國,阿根廷為收回馬島展開了包括上述3次“外交沖鋒”在內的不懈的努力,并在近些年取得了突破,創造出收復馬島的良好國際環境。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實力比阿根廷高出多個數量級,我們的統一大業也應該加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