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區(qū)魚洞街道巴縣大道,喻光后老人正在升旗。
喻光后老人至今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室”紅旗飄飄。
這曾經是一個人的升旗儀式,現(xiàn)今已成為一群人的精神寄托。21年來堅持在自家陽臺升國旗,耄耋之年的老黨員喻光后感動了周邊每一個人。每當五星紅旗在晨曦中冉冉升起,屋外這條巴縣大道仿佛頓時就有了“精氣神”。
陽臺上升國旗成風景線
11月4日清晨6時30分,在重慶巴南區(qū)魚洞街道巴縣大道96號喻光后家的陽臺上,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晨曦中冉冉升起。
在過去的21年、7000多個清晨里,五星紅旗都會在這里升起,無論風雨,從未間斷。
常年飄揚的五星紅旗,已成為巴縣大道一道靚麗的風景,也逐漸成為周邊居民的精神寄托。如今,85歲的老旗手喻光后依然不忘初心。他說,只要自己還能動,就一定會把升國旗堅持下去。
21年風雨無阻堅持升旗
4日早上5點多鐘,天還沒亮,喻光后像往常一樣起了床。洗漱后,他拿著一塊帕子來到陽臺上的升旗臺,仔細擦了擦旗桿。
客廳里有一架黑色鋼琴,這是喻光后彈唱國歌的地方。由于時間早,為了不影響鄰居休息,他總是先將家中門窗關閉,再坐到鋼琴前,奏響《義勇軍進行曲》,同時跟著琴聲唱國歌。
鋼琴旁,有一個紅色的大木箱,里面裝著大大小小的國旗。隨后,喻光后從箱子里取出一面最大的國旗,來到陽臺上,細心地將五星紅旗固定在旗桿的繩索上。片刻后,他將國旗用力一揮,再用雙手慢慢拉動繩子,讓國旗徐徐升起。
喻光后告訴記者,自1996年搬到巴縣大道96號居住,他就在自家陽臺上豎起了一根簡易旗桿,每天舉行升旗儀式。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喻光后家的五星紅旗總會準時升起。即使生病,他也會安排子孫前來升旗。
“一開始是定做的斑竹竹竿,有六七米長,十多年時間里,竹竿用壞了20多根。”喻光后之子喻泉說,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巴南區(qū)政府的工作人員特地為他換上了專業(yè)的不銹鋼旗桿。
春去秋來,年復一年。當鮮艷的國旗慢慢褪色,喻光后就將舊國旗疊起來保存好,然后再換上嶄新的國旗。21年里,他換了近30面國旗。
“年紀大了,孩子們勸我不要再每天升國旗了,但我覺得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要堅持每天升國旗唱國歌。”喻光后堅定地說。
不僅自己升國旗,喻光后一有機會還會送鄰居、同學、朋友國旗。截至目前,他已贈送出兩三百面國旗。2011年,在第七屆重慶重陽百壽宴上,他就專門購買了50面五星紅旗到現(xiàn)場贈送,此舉引起了老年朋友們的強烈共鳴。大家紛紛高舉著五星紅旗合影留念。
“剛開始,鄰居們不理解,以為他想出風頭,我們也曾想阻止他。但看到他如此執(zhí)著,大家也就慢慢改變了看法,時常還有市民慕名來看他升國旗。這么多年堅持下來,他傳播的正能量不斷發(fā)散,我們挺為他自豪的。”喻泉說。
用自己的方式回報國家
是什么力量讓喻光后天天堅持升國旗?他這么回答:“退休20多年了,這可能是唯一能表達我對祖國感情的方式了。”
1932年出生的喻光后,自幼失去父母,生活極其艱苦。小時候,他連鞋子都沒穿過,一年四季光著腳走路。直到13歲時,他進了一所免費的夜校,才開始學習認字、閱讀。后來,他的認真和勤奮感動了當時巴南松花江中學的校長,讓他得以通過每日在校敲鐘、打掃廁所清潔的方式,免費進入中學學習。
重慶解放后,年僅17歲的喻光后考入巴縣干部訓練班,正式參加了工作。“那時百廢待興,我和同志們迅速投入到剿匪、組織農會、土地改革等工作中。由于愛學習、能吃苦、勤干活,我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可。”老人自豪地說。
1979年,在調入當時的巴縣人民檢察院當檢察官后,他倍加珍惜工作時光,勤勤懇懇,年年被評為先進。1981年,喻光后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1986年,54歲的喻光后參加了首屆全國律師資格統(tǒng)一考試,成功獲得律師資格。巴南區(qū)有關負責人介紹,喻光后當律師時很有名氣,困難群眾找到他,他就免費幫忙打官司。
“現(xiàn)在,我們老年人不僅有退休金,坐公交車不要錢、逛公園也不要錢,周邊的變化也是翻天覆地,這都是新時代黨和國家給予我們的。”喻光后說,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退休后也沒有其他方式能夠報效國家,便選擇了在自家陽臺上升國旗,以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筆耕不輟 向世界傳播重慶
比起升國旗,喻光后堅持寫作的時間更長。
在喻光后家中,記者看到,他公開發(fā)表的通訊員文章的剪報,足足裝滿了二十幾本大冊子,國內外寄來的各種期刊、雜志、報紙更是不少。
“從擔任檢察官的第二年開始,我就在很多報社擔任通訊員。”喻光后告訴記者,為了讓新聞能盡快呈現(xiàn)給讀者,他每次凌晨三四點就要從魚洞坐車到海棠溪送稿,再從海棠溪乘擺渡船到儲奇門,下船后步行到《重慶日報》老報社,而后原路返回趕在上班前到達單位。
“退休后,我將目光聚焦到重慶的風土人情、社會發(fā)展等方向,希望讓更多的海內外華人知曉重慶、了解重慶、喜愛重慶。”喻光后一邊說,一邊隨手拿出一本2008年出版的臺灣雜志《古今藝文》,上面刊登了他的《人類文明的瑰寶——重慶大足石刻》一文。此外,南溫泉、豐都鬼城等主題稿件,也刊發(fā)在諸多海內外華文報刊雜志中。根據喻光后的整理,近40年時間,他在海外華文媒體刊發(fā)文章500余篇,不少文章引起了強烈反響。
“孩子們怕我長時間寫作對身體不好,讓我少寫,但我還是忍不住偷偷寫。”喻光后說,近期,他還被巴南區(qū)評為“正能量宣講之星”。
“未來,升旗和寫作,兩件事都不能放棄,我要繼續(xù)傳播新時代的正能量。”老人如是說。
■記者手記
讓心中的紅旗永遠飄揚
總有一種力量,能讓我們堅持長久、反復地做一件事。對喻光后來說,那種力量叫做信仰。
6年前的此時,我們曾來到喻老的家,談起家國新變化,那時的他如同小伙一般熱血沸騰;6年后的今天,一切仿佛都沒有變,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升國旗、唱國歌、寫文章,仿佛時間未曾流逝。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現(xiàn)如今,耄耋之年的喻光后爬起高樓來已氣喘吁吁,有時宣講時間長了,他會感到十分疲累。但他還走得動、唱得響、寫得出,更相信這種精神一定會傳承下去。
21年,隨日出日落升旗降旗,這種常人難以理解的堅守,鑄就了喻老的光榮和夢想。其實,那面鮮紅的國旗早已印在他的心里,不論何時,都在隨風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