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30年時間解決了數億人的溫飽問題,這樣的經驗值得全世界借鑒。”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簡稱世糧署)執行干事戴維·比斯利20日在北京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進一步與中國合作,將中國減饑經驗推廣到全球。
比斯利于今年4月開始擔任世糧署執行干事一職,19日開始的北京之行是他上任后第一次訪華。期間,他與中國政府官員會面,并出席了相關企業活動。
“我此行的首要目的是向中國表達謝意,感謝中國使本國人民擺脫了饑餓,并長期與我們合作,致力于減少全球饑餓人口。”比斯利說。
世糧署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義援助機構,致力于抗擊全球饑餓。中國曾是世糧署的主要受援國之一。如今,中國以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目標兩大“減饑”目標,并成為了世糧署的重要捐贈國之一。
比斯利說,從受援國到捐贈國的變化,充分說明了中國在減少饑餓和貧困方面的行動是切實有效的,他相信中國在2020年一定能實現消除貧困的目標。
與此同時,中國近年來不斷向全球受貧困、災害、戰亂等困擾的地區提供糧食、資金、技術等各種形式的援助。
“這一切都證明,中國在抗擊全球饑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斯利說,中國減少饑餓的成功經驗值得全世界借鑒,世糧署將繼續發展與中國的伙伴關系,加強合作,將中國的經驗介紹到全球。
當前,全球糧食安全面臨新的挑戰。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9月發布報告稱,受地區沖突和氣候變化影響,2016年世界食物不足人口總數估計已從2015年的7.77億增至8.15億。
“沖突與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加劇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世糧署要做的不僅是為饑餓的人們提供食物,更重要的是幫助當地建立穩定的社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糧食系統。”比斯利說,世糧署希望搭建國家間溝通合作的平臺,使糧食成為實現和平的橋梁。
他表示,中國通過向受困地區提供技術支持等方式,幫助當地發展經濟,提升人們的健康狀況,改善人們的生活,這一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正是世糧署積極尋求與中國合作的原因所在。
“雖然這是我上任后第一次來中國,但我很快還會再來,因為我們的合作空間很大、機會很多。”比斯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