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進行中 院方供圖
通過一只“挖耳勺”一點點“挖”掉骶髂關節處一個“葡萄”大小的病灶,這樣精細的操作能完成嗎?今(13)日,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獲悉,該院骨科王敏教授就完成了這樣一項一點點挖“葡萄”的手術,這也是該院完成的國內首例數字化導航加內窺鏡下骶髂關節病灶微創精準清除術。
髖關節莫名疼痛兩年 今年痛感擴散
據了解,來自四川涼山州會東縣的患者李曉靜(化名),兩年前剛30歲的她髖關節出現莫名疼痛,運動量一大疼痛就愈加明顯,靜坐休息一陣后逐漸緩解。
今年5月,李女士髖部疼痛逐漸加重,擴散到左邊臀部,到后期左腿只能拖著行走。此后,她前往當地醫院就診,經CT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骶髂關節處有明顯骨質破壞,考慮為腫瘤占位,建議其手術治療。
但傳統手術方式需要在臀部到左側大腿根部切開十余厘米長切口,將骶髂部徹底暴露在手術醫生視野下才能將疑似腫瘤病灶完全切除。考慮到自己還年輕,不想在身上留下這么大傷口,李女士輾轉多地尋求更好地方法,后經朋友介紹,于12月4日前往新橋醫院骨科求治。
新橋醫院骨科王敏教授在接診李曉靜后,詳細了解了她的病情,并為其完善相關檢查后,考慮選擇目前臨床上最新的術中O臂CT結合3D導航技術為其進行手術治療。經過周密的術前準備,12月8日,王敏教授和徐源副教授聯手為其進行手術治療。
醫生用“掏耳勺”挖掉“腫塊” 切口僅2.5厘米
手術前,專家用O臂CT掃描將患者術前影像數據錄入3D導航系統,精密設計手術入路,巧妙避開“腫塊”周邊豐富的血管、神經,特別是盆腔內輸尿管。
手術中,專家先在患者臀部切開一大小約2.5厘米切口,然后通過一次O臂CT成像,在術中導航系統引導下由皮膚通向“腫塊”位置建立一微創手術通道。
接著,王敏教授將該院骨科主任周躍教授自主研發的全內鏡系統,經后側骶髂關節間隙置入,同時,通過微創通道將頭部長得像“挖耳勺”般的刮匙置入,在內鏡提供的高清晰放大后的手術視野下一點點將“腫塊”挖掉。
經過約一小時精雕細琢的操作,王敏教授將李女士深藏在骶髂位置的“腫塊”完整切除。避免了常規手術需要在髂骨“開窗”切骨給患者造成的創傷。手術后第二天李女士就能下地行走。
病灶原是結核死骨 下一步治療有了依據
13日,專家對手術中切除的“腫塊”進行病理檢測結果顯示,此前在當地醫院影像學檢查李女士髂骨處被懷疑為“腫瘤”的病灶原本是結核死骨。
王敏教授解釋,骨腫瘤是發生于骨骼或其附屬組織的腫瘤,有良性也有惡性。而骨結核是由結核桿菌侵入骨或關節而引起的破壞性病變 ,一般是良性病變。這兩者從影像學上檢查很難區分,而通過手術取出病灶,進一步進行病理檢測是對其進行臨床診斷的金標準,為疾病的下一步治療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
新橋醫院骨科主任周躍教授表示,微創技術的美妙就是能避免傳統手術給患者帶來的較大創傷,可以用盡可能微小的創口解決患者的大問題,體現了數字化、微創化、精準化醫學時代骨關節外科手術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