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重慶市武隆區白云鄉蓮池村團堡組走訪時發現,農閑時節人不閑,當地農民正在忙碌加工制作手工苕粉,現場一派秋收喜悅場景。
當地群眾正在制作手工苕粉。
筆者在現場看見,當地村民三五幾個正在結伴而作,手工壓細、晾上竹竿、綁捆成型……整個加工、制作、打理過程井然有序、技術嫻熟。不一會功夫,一疊疊的苕粉塊在刀工師傅的手法下,變成了一條條晶瑩剔透、千條萬縷的苕粉絲。“你今年苕粉又白又細哦!看起來都想吃。”在場的幾位群眾,見到該農戶的苕粉時,也頻頻稱贊質量不錯。
拒正在加工制作苕粉的陳春雷介紹,近年來,她家都有種植紅薯、加工手工苕粉的習慣。一方面,由于種植紅薯面積較大,通過將紅薯果實加工苕粉后,提升了其利用率,減少生產收獲負擔。另一方面,通過將其制作成紅薯淀粉、手工苕粉之后,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僅僅一個小小紅薯,便實現了大大增收。
當地群眾制作手工苕粉。
據介紹,今年來,該鄉政府積極引導、鼓勵當地農戶因地制宜、科學統籌,有效利用大量閑置地、撂荒地、巴掌地等,采取套種、輪作、間作等方式,共種植各種高產優質的紅薯5000余畝,并積極鼓勵當地農民朋友,通過加工延伸其農產品鏈,提高其農產品附加值,實現快速增收增效。與此同時,該鄉還在轄區4個村建立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尋味武隆、白云人家等媒介平臺,讓當地農戶的農產品通過觸“網”銷售,實現了收入與名片雙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