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2日從重慶市文物局獲悉,該市評選出館藏文物“鎮館之寶”354件(套),包括古籍、書畫、金屬器、陶瓷、石刻、雕塑造像、近現代文物及標本化石等8大類珍貴文物,時間跨度200余萬年。
“此次評選活動從2017年6月開始,收集了重慶41個文物收藏單位的館藏文物。評選通過各文物收藏單位推薦備選文物、專家評選、博物館觀眾及網友投票等方式進行。”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文物局局長幸軍介紹,354件(套)“鎮館之寶”品種豐富,其中珍貴文物277件(套),占比78.2%。
目前藏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中的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獲評“鎮館之寶”。齊白石生前共繪有兩套《山水十二條屏》,另一套于2017年12月17日在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上以9.3億元人民幣成交,創下中國藝術品拍賣新紀錄。
幸軍透露,“鎮館之寶”地域文化特色明顯,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珍藏的舊石器時代“巫山人”左下頜骨化石,為探索東亞地區人類起源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資料。1974年發掘于四川自貢伍家壩的侏羅紀多棘沱江龍化石現藏于重慶自然博物館,是中國境內最早發現的、保存較為完整的劍龍化石。
“鎮館之寶”中還含有珍貴的歷史資料,如收藏于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參政員毛澤東在渝市之動態》,是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憲兵司令張鎮呈報給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陳誠,對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跟蹤監視報告。其為當前研究重慶談判中共代表團的活動提供了可靠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下一步,重慶市文物局將把遴選出的“鎮館之寶”編印成冊公開出版發行,同時當地將以“鎮館之寶”為重點,深入研究館藏文物歷史內涵,總結提煉特色文化主題,推出系列文化創意產品,進一步加大文物保護和利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