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隨著最后一爐爐火熄滅,重慶鋼鐵集團(以下簡稱重鋼)徹底結束了在重慶主城大渡口區的鋼鐵生產。百年閃耀的鋼花不再,轟鳴的軋機無聲。大渡口這個曾經長江中上游最大的鋼城,開始步入“后鋼城”時代。從老鋼城到新興產業區,大渡口只用了5年時間。
重鋼前身為張之洞創立的漢陽鋼鐵廠,1938年遷渝,重慶鋼鐵工業自此萌芽。1965年,大渡口因服務重鋼而正式設區,重鋼及其關聯企業由此快速發展。高峰時期,大渡口區工業企業近1300戶、工業總產值達350億元,稅收占重慶市比重近6%。
重慶市大渡口區委常委、區政府常務副區長徐曉勇介紹說,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駐大渡口區企業陸續破產、搬遷、調整。特別是重鋼環保搬遷,帶走絕大多數關聯企業,搬走了大渡口近50%GDP、50%工業產值、30%財政收入。大渡口區面臨產業空心化難題,再造支柱產業成為最為緊迫的發展任務。
圖為重鋼搬離后的大渡口環境日益改善。
“環保產業”成經濟新增長點
在徐曉勇看來,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區,大渡口有著自己特殊的歷史背景,區域面積小、土地要素有限,加之環境保護要求,大渡口已不能承接粗放型企業及對土地需求量要求較大的工業項目,必須選擇有比較優勢、技術依托,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現代產業。在反復研究比較基礎上,大渡口把節能環保、信息服務、生物醫藥、文化休閑旅游“四大新興產業”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主導產業進行培育。
位于大渡口建橋園區的重慶三峰環境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目前已是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領軍企業,總資產達90億元,在全球80多個城市建立96個垃圾發電廠,日均處理垃圾10.1萬噸,2016年營業規模達28億元。
“我們這些年累計處理生活垃圾2200萬噸,相當于一座6000萬人口超級城市一年的垃圾總量。”三峰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垃圾焚燒發電,殘余有害物質不到3%,每噸垃圾有效利用的節能減排效果相當于14棵樹。“這些年總發電量達到65億度,作為清潔能源被社會再利用。”
以三峰集團為龍頭,目前大渡口環保產業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建立的重慶市環保科技產業園被命名為“國家環保產業發展重慶基地”。中渝環保化醫污染治理、重慶E20環境平臺、特瑞新能源電池等63家環保企業相繼落戶大渡口,預計2017年全產業營業收入達58億元。
優化產業結構 促進新興產業聚集發展
徐曉勇說,在重慶全市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格局下,大渡口確定了四個產業方向,并在產業方向上“再聚焦”,避開“紅海”,找準細分市場和領域,例如信息產業方面,制造業聚焦安防專業設備,服務業聚焦產業互聯網等,力求通過差異化競爭打造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
如今,以全球最大的安防設備企業海康威視為龍頭,以重慶移動互聯網產業園為平臺,大渡口聚焦產業互聯網、智慧城市領域的相關制造和軟件企業。依托大渡口周邊的陸軍醫科大學和重慶醫科大學及其相關附屬醫院,以重慶精準醫療生物科技園、西南生物科技園等為平臺,大渡口聚焦IVD(體外診斷)領域,發展IVD診斷試劑和設備、第三方檢測等產業。
在文化休閑旅游產業方面,突出融合大渡口區獨特的工業文化、義渡文化、民間工藝文化等文化遺產,以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馬桑溪古鎮、石棉廠文化創意產業園等一批具有帶動性的文化旅游項目為載體,大渡口區逐步布局創意體驗、運動休閑、民俗風情等都市休閑項目,以點帶面驅動文化休閑旅游業發展。
徐曉勇稱,力爭到到2021年,大渡口地區生產總值達270億元,節能環保、信息、生物醫藥產業營業收入分別突破180億元、60億元、50億元,文化旅游產業增加值突破10億元,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0%,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達到65%,初步構建起支撐區域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真正使大渡口成為“產城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