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本外地人口嚴重倒掛的現象長期存在。10年來,東莞的入戶政策逐漸寬松,入戶人數也逐年增加。這座城市已經呈現出讓樂業者安居、讓流連者駐足的趨勢。從深層次來看,戶籍問題不但是一座城市對外來人口的吸引、認同歸屬等問題,還涉及東莞對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城市轉型升級等問題。如何利用戶籍政策來助力升級轉型,如何讓人口“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無疑是東莞城鎮化必須解答好的課題。
積分入戶從破冰到吸引力漸失
2007年,東莞出臺企事業人才入戶暫行規定,首次打開了外來人口入戶東莞之門,但一直存在門檻太高的質疑聲。
2010年9月,東莞首次出臺積分制入戶辦法,被媒體稱為東莞入戶政策“二度破冰”。入戶工作當年10月啟動,僅短短兩個多月,共有7749人參加申請,最終有5354人通過積分制獲得入戶資格,含隨遷人員在內共10854人入戶東莞。2012年,東莞積分制入戶辦法對操作方式和流程做了進一步的優化和創新,以方便外來務工人員申請。
但2011年和2012年,積分入戶人數出現同比20—30%的大幅度回落。2013年雖有增長,但全年總數也未超過2010年兩個多月內入戶的人數。
有關人士分析,舊的積分入戶政策已經無法繼續滿足人口規模擴大的城市需求。究其原因,除了對子女入讀公校有所幫助外,入戶東莞的新居民在社保、醫療等其他基礎福利方面都沒有明確的提升。而即使是子女入學問題,非東莞人也可以通過積分入學的方式加以解決。入戶享受的公共服務不明確,使得這項制度對鼓勵外來人口加入東莞戶籍吸引力有限。此外,一些硬性指標的設計卻對另一些希望入戶東莞的人形成了高門檻,重學歷、輕技能的政策導向將許多技術工人、個體工商戶等群體排除在外。
但積分入戶標志著東莞戶籍改革邁出重要一步,從數量上看,積分入戶已經成為外來人口入戶東莞的最主要途徑。
條件準入成“人才入戶”主流
2014年4月開始,東莞市對過去出臺的所有人才入戶政策進行全面梳理和整合,創新推出外來務工人員可通過條件準入入戶或通過積分入戶。當時市人力資源局表示,東莞現有的入戶政策,與周邊城市及長三角的常州等城市相比,同類人才的條件設計均低于或相當于上述城市入戶條件。舊人才引進政策未覆蓋的大量大專學歷、初級職稱的技能人才,從那時起可以直接入戶東莞。
2016年7月,作為新一輪的戶籍制度改革“大動作”,《東莞市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出臺,該方案提出優先解決流動人口存量問題,逐步吸納“兩個五年”人群入戶。在解決戶口遷移重點問題方面,逐步放開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親屬間相互投靠,夫妻投靠、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以及父母投靠子女不受婚齡、年齡等條件限制。
受新入戶政策效應影響,東莞入戶人數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出現較大增長。通過條件準入的“人才入戶”人數持續攀升,并且已經超過積分制入戶人數。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條件準入入戶人數達到12326人,2017年上半年這個數字為7874人,而同時間段內積分入戶的人數分別只有8149人和4451人。
新一輪人才大戰上演
目前,以北京和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中戶口指標在逐漸收緊,而不少以“新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為代表的就業市場第二陣營,則以各種豐厚的待遇和寬松的落戶條件,吸引百萬大學生及高端人才回流就業創業及入戶。其共同點都是降低落戶門檻,以及對符合條件的人才給予財政補貼。各地寬松的入戶政策背后,新一輪的人才大戰也已悄然上演。
進入2018年,省內不少地市也推出了更為寬松的入戶政策。不久前印發的《廣州市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實施方案》提出,進一步落實大中專、中職、技工學校學生戶口遷入和軍隊易地安置退役士兵政策。上周,中山發布戶籍新政規定,放開放寬重點群體落戶限制,符合條件者無自有住房也可落戶。
在吸納了更多的人才、人口之后,城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重要的是城市的規劃和基本公共服務必須順應趨勢作出調整,加入“搶人大戰”的東莞也需要為此做好精心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