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中,除了消費之外的剩余財富構成了人們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這些物質基礎在微觀上表現為生產資料,在宏觀上則表現為各類資本。在同一個市場之內,資本總是會流向最需要自己的地方來實現最大價值。開放帶來的市場邊界擴大,則推升著整個經濟發展的潛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實現的巨大經濟成就恰恰得益于此。一方面,中國有著龐大的勞動力、消費市場及資源要素;另一方面,外國企業則有著中國亟需的資本、技術以及管理經驗。中國打開開放之門,有力地推動了中外經濟主體實現優勢互補。
經歷了40年的快速發展之后,中國經濟不僅躍居世界第二,各行各業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本土企業。這些企業中,有的在對外開放中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逐步形成了強大的研發體系與技術競爭力;有的得益于國內市場的迅猛增長,積累了舉世矚目的工程建造經驗;還有的在同外資企業的競爭中千錘百煉,成為全球領先的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如今,拓展海外業務、投資海外市場,則成為了它們謀求事業進一步發展的共同訴求。
那么,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境外投資敏感行業目錄(2018年版)》等規范是否與企業這一共同訴求相悖呢?
事實上,正如當年開放外資來華采取了規范有序的節奏一樣,如今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也不能盲目冒進,而是需要三思而后行、謀定而后動。上述規范的施行恰恰有助于中國企業找準境外投資的節奏,避免盲目冒進帶來的個體損失及全局風險。
首先,找準節奏有助于避免投資損失。境外投資,歸根到底是追求更優厚的回報。由于投資往往涉及相關國家法律、稅收、監管等多重環節,因此一旦因籌劃不周陷入停滯,就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麻煩甚至投資損失。在此方面,國內監管部門完善境外投資全程監管,促進境外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無疑有助于避免盲目冒進帶來的損失。
其次,找準節奏有助于防范金融風險。目前,中國企業境外投資往往伴隨著巨額外匯需求,從而對人民幣匯率、外匯儲備金融、貨幣政策執行等方面形成重要影響。如果境外投資沒有一個清晰完善的規范,投機資金甚至洗錢行為就可能假借境外投資之名行聚集風險之實,從而影響我國金融安全。
最后,找準節奏有助于提升發展質量。近年來,一些企業赴海外投資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較多。這些領域不僅整體估值存在虛高可能,其創新承載能力也相對有限,與創新驅動發展理念契合度不高,對于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力不足。因此,及時規范、引導,有助于中國企業將有限的境外投資資源聚焦于更有利于長遠發展的標靶上來。
審時度勢把握方向,穩步開放利國利民。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經濟新動能加速積聚,中國企業境外投資將會進一步增多。在規范有序的引導之下,未來中國的境外投資將會為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貢獻更多高質量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