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半人找工作首選北上廣深
來源:南方都市報
調研背景
今年以來,為吸引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等各類人才,西安、武漢、南京、成都等各大城市紛紛放出大招,隨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加入戰局,出臺相關政策,“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那么,各大城市出臺的政策對青年就業者有多大的吸引力?年輕人選擇就業城市時最看重哪些因素?近日,南都民調中心針對18-35歲青年就業者的民調結果顯示:近六成受訪者就業時仍首選北上廣深;此外,成都、杭州、武漢等“新一線城市”也是近五成受訪者考慮的選項;總體來看,受訪者考慮就業城市時最看重工資和發展前景,其次是房價、消費水平以及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等因素,各大城市力推的“落戶”政策吸引力則一般。
三成受訪者希望回家就業
被問及更傾向去哪些城市就業時,59.23%的受訪者將傳統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作為首選,49.63%的受訪者同樣選擇“新一線城市”(如成都、杭州、武漢、天津、重慶、西安等),而選擇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受訪者則分別占13.93%、6.92%。
調查中,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的選擇存在明顯差異,18-23歲的受訪者選擇傳統一線城市的比例達68.01%,明顯高于23-35歲的受訪者。大專學歷受訪者最傾向留在傳統一線城市工作,但對三四線城市的接受度明顯高于其他群體,選擇比例為11.52%;本科學歷的受訪者更傾向留在傳統一線城市,比例為61.54%,顯著高于選擇新一線城市的比例(為50.14%);而與本科學歷受訪者不同的是,碩士學歷受訪者對傳統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接受度基本相當,分別為55.63%、54.23%。
此外,家庭和學校所在地對受訪者的選擇有一定影響,30%的受訪者希望回家就業,20%的受訪者希望留在學校所在城市。其中,學校所在地為北京的受訪者希望留在當地就業的比例高達50%,學校在上海、廣州、深圳的受訪者該比例均在25%-30%,而學校在其他城市的受訪者該比例不足20%。從家庭所在地來看,家在北京的受訪者希望在當地工作的比例高達77.78%,而家在上海、廣州、深圳的受訪者希望回家工作的比例在40%左右,其他直轄市、省會的受訪者該比例為32%,非省會城市的受訪者希望回家工作的比例僅21.72%。
受訪者看重工資和發展前景
本次調查問卷列出工作的條件、城市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城市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方面的因素,詢問上述因素在受訪者考慮就業城市時的重要程度。調查發現,相較于人才引進政策,受訪者更看重工作的情況以及城市綜合競爭力。
就具體因素而言,受訪者最看重工資水平和工作上升空間和發展前景,認為其重要的比例分別為92.80%、91.88%。年齡越大的受訪者越偏向認為工資水平重要,18-23歲的受訪者中50%的人認為工資很重要,而23-35歲的受訪者該比例超過60%。
戶籍吸引力不如住房保障
在這場引才大戰中,不同城市各出奇招,降低入戶門檻、提供就業創業補貼、租房購房優惠、出臺工資指導價等優惠政策,其中“落戶”可以說是不少城市引進人才的“標配”。
調查中,對受訪者而言,落戶優惠政策的重要程度明顯低于住房保障或資助。其中,認為住房保障或資助重要的受訪者占84.87%,而認為本人落戶和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落戶政策重要的比例分別為64.48%、69.08%。此外,在選擇就業城市時,70.57%的受訪者認為一定的現金資助和補貼有重要吸引,同樣高于落戶的選擇比例。
當然,對于不同地區的受訪者而言,戶籍的吸引力存在差異。對于家在北京的受訪者而言,83.33%的人認為本人落戶是重要的因素,其中66.6%的人認為很重要,顯著高于其他城市。
房價與消費水平是重要因素
對于問卷中列出的城市軟實力及硬條件,89.57%的受訪者認為房價水平與消費水平是考慮留在該城市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基礎設施配套與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和氣候,分別占87.91%、82.19%。其中28-35歲的受訪者對房價與消費水平、生態環境和氣候等因素更加重視。
城市的軟實力同樣被青年就業者所看重,認為城市包容和開放性、城市宜居度以及公共文化服務程度重要的受訪者分別占76.29%、71.68%、71.49%。此外,交通與區位優勢也是68.08%的受訪者重視的因素,尤其對于18-23歲的受訪者,該比例達71.56%。
調查對象概述:
本次調查由南都民調通過南都官方微信發起,調查對象范圍覆蓋全國,共回收1084份有效問卷。受訪者中,男性占35.7%,女性占64.3%;從年齡分布來看,18歲-23歲、23歲-28歲、28歲-35歲受訪者分別占38.93%、38.28%、22.79%;從學歷來看,高中/職校/技校、大專、本科、碩士及以上學歷者分別占6.92%、15.22%、64.76%、13.1%。此外,有61.34%的受訪者IP來自廣東省。
責任編輯:李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