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創新模式助力殘疾人就業
“我為數據做標注”
8月鳳城,暑意正盛,記者來到寧夏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網絡就業培訓中心,還未進入工作區,在走廊中便聽到房間里關于操作技術問題的熱烈討論,30多名殘疾人正熟練操作著電腦。
一臺電腦,一根網線,經過培訓,即可上崗,辦公時間自由,月收入平均有3000元左右,且免費提供住宿……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寧夏殘疾人聯合會、寧夏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合作開展“集善樂業”殘疾人網絡就業項目,集教育培訓、定向就業為一體,旨在對殘疾人進行精準幫扶。針對殘疾人行動不便、不適合參加體力勞動等特點,推出大數據標注業務,具有操作便捷、門檻低等特點,殘疾人在獲得數據標注技能的同時還能獲得不錯的收入。
“這項工作區別于體力勞動,且并不復雜,殘疾人基本都可以勝任。”就業培訓中心的數據標注業務主管周榮向記者直觀展示了數據標注業務的工作流程。“我們這里主要做的是相似性標注業務,它是大數據標注業務中的一種,主要是識別主圖和輔圖內容是否為同一種物品,主圖就是頁面上方最大的圖片,下方一般會有若干張輔圖,挑選與主圖相似的即可,但這中間也有很多規則,比如與主圖內容一致,但出現的是局部,且沒有超過2/3,就是不相關。不同階段、不同任務的具體要求也不一樣,但基本的工作流程是一致的,我們先期會舉辦培訓班,基本上每個人都能學會。”
據介紹,這項工作主要應用于拍照購物模式,用戶拍一個東西,然后在網上商城搜索,就能搜索到同款或相似的商品。此外,就業培訓中心里還有專門的質檢人員,也是由殘疾人來擔任這項工作,負責審核數據標注的準確性。
家在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的韓好今年40歲,幼時一次意外讓她從高處跌落,導致左腿殘疾。去年,寧夏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網絡就業培訓的工作人員來到她所居住的民樂小區推介網絡就業項目,她參加了就業培訓中心組織的第一期培訓班,而后順利上崗。“我為數據做標注,這就是我的工作。我們這里好多人一天能標注上萬條呢,而且多勞多得,越勤奮,掙得越多,我們的干勁都特別足。”韓好笑著說。
坐在韓好對面工作的楊悅,笑得格外燦爛。楊悅是肢體三級殘疾。“2015年中專畢業后,我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前不久我剛接受完培訓,我挺滿意現在的狀態。”24歲的楊悅說。
據悉,目前大數據標注平臺支持14種工作內容。針對殘疾人就業需求,平臺還專門進行了部分功能上的調整。“我們中心今年計劃組織6期培訓班,培訓300人左右,實現就業200人。截至目前已舉辦兩期培訓班,實現就業53人。”周榮說,只要殘疾人愿意來,他們就會做好一切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