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住進養老院 用“智”更要用“心”(七彩絮語)
最近,杭州一家養老院來了些年輕面孔——他們每月只需花300元就能租住養老院單間,在享受低租金的同時,這些年輕人需每人每月在院內完成20小時的志愿助老服務。
年輕志愿者發揮各自所長陪伴老人,作為回報,院方則提供性價比極高的住宿。權衡下來,這不失為一種雙向解決問題的積極嘗試——既紓解了年輕人住房之困,也為補齊養老服務短板提供了創新思路。
年輕人住進養老院,首要解決的是現階段養老服務中“精神養老”層次缺失較多的難題。養老之重,不僅在于身體健康護理,精神陪伴也不容小視。空巢老人需要的不僅是照顧,更是交流和傾聽。一句“常回家看看”,唱出的是老人望兒孫能多些閑話家常、共承歡于膝下的殷殷之盼。年輕人帶來了朝氣、新鮮,與老人在相處中成為朋友。一面是精神矍鑠、一面是風華正茂,不正一種別樣的完美組合嗎?
與此同時,300元的月租,與同地段2000多元的房租相比,讓年輕人的租房壓力得到了有效緩解。誠然,受制于實際情況,有些養老院床位緊俏甚至“一床難求”,遑論“年輕人入住”。但對于位置偏僻、床位富余的養老院來說,混齡居住有效利用了閑置的公共資源。只要院方嚴格審查志愿者的背景,這樣的創意值得借鑒。
如今,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截至2017年末,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41億,占總人口的17.3%。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長的背景之下,如何提高養老服務質量、豐富養老方式,成了亟待解決的課題。
讓年輕人住進養老院,“新”在變換了思考角度。養老服務人手短缺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這次,養老院用床位做“報酬”,交換助老服務,著眼的就是青年人在大城市中的住房痛點,這從志愿者入院審核規定“在濱江工作滿一年以上、在市區沒有住房”中,即可見一斑。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釋放出來,通盤考量如何促進養老機構持續性發展,并從供給側入手,既提供了更精細化的養老服務,也合理滿足了雙方需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助老換住宿”的探索中,如何保障高質量的助老服務是關鍵。之前上海也進行過類似嘗試和探索,但由于服務質量未達預期,助老的期望逐漸流于便宜的“公益房”,志愿者為低房租而來,已離最初“真心陪伴”的目標相去甚遠。
通過完善制度設置來保障志愿服務的質量,讓服務的優劣有度可量,讓萍水相逢的忘年交在一方天地內能共享別樣天倫。溫暖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用“智”更要用“心”,這或許才是“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里所含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