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
北大人應該以把社會分為“上流”“下流”的觀念為恥。它只是一所學校而已,而學校是用來學習的。
“考上北大,然后呢”,這是中青報冰點周刊最近做的一個報道。報道從“工地上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談起,關注底層學生進入北大之后的經歷。
這篇報道揭示了一個真相:再好的大學都許諾不了一個美好的前程。考入北大,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在有些人看來,這個真相有點難以接受,但其實很正常,也很公平。我們早已不是一考定終身的社會,這是進步的體現。
報道里提到:一位同學的高中老師欣賞他,會拍著他的肩膀說,“要考上北大啊。考上北大,你半只腳就進入了上流社會。”那時他很感動。直到站在燕園里,他卻茫然,“究竟什么是上流社會?”
其實,高考不是科舉,不會像范進那樣,一次考試成功就成了人上人,繼而進入“上流社會”。
宋代有“榜下捉婿”的習俗,說是在發榜之日,各地富紳們會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科士子做女婿。這才是“半只腳踏入上流社會”,這是你想要的金榜題名嗎?
縱向比較沒有太多的可比性,橫向比較,考上北大的貧困生也是不幸中較幸運的一群人。
報道中也說到了,北大校內的各類資助是很充裕的,能夠覆蓋在校學生的基本需要,目前是進一步提供“非經濟支持”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通俗點說,溫飽實現,正追求小康。
我是2005年進入北京大學的,剛入學就毫無障礙地申請到了助學貸款,每年還有幾千塊錢的助學金,也都不費什么勁。而我后來知道,在有些大學,因為助學貸款、助學金的名額有限,大家會搶得面紅耳赤,甚至出現黑幕。
就生存狀態而言,普通高校的貧困生比名校的貧困生更值得關注,因為各方面的資源都會流向名校,這也是一種馬太效應。
根據我的個人經歷,北大的學風是比較正的,沒多少亂七八糟的幺蛾子。只要你認真學習,不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我當然不否定家庭出身的影響,“全面發展”的某些維度確實是燒錢、拼人脈的,但這些東西并非必不可少。
有些時候,貧困生是被自己的影子嚇到了。比如有的人在中小學期間一直是學校的尖子,享受著眾星捧月的待遇,到了北大發現再努力成績也只能居于中等。沒有了成績這項優勢,又發現才藝、社交能力不如城里的同學,于是丟掉上進的動力。
也有同學在中學階段過于刻苦,過于壓抑,迷信中學老師“考上大學就輕松”的說法,上了大學便放飛自我,沉迷游戲。
這需要學校、老師進行引導,但更重要的在于貧困生自己。他們需要做的是調整心態,重新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優勢,確立可行的未來目標。不要讓貧困這頂帽子成為自己終身的束縛。
考上北大之后怎么辦?答案很簡單,繼續依靠自己,就像之前一樣。任何一個有出息的北大人,不論家庭出身如何,都不應該拿社會因素為自己找原因。
北大不是“上流社會”的培養皿,北大人應該以把社會分為“上流”“下流”的觀念為恥。它只是一所學校而已,而學校是用來學習的。認識到這一點,便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落差。
只不過在大學里,培養學習的能力比掌握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這是我在北大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句話。
大學不是奮斗的終點,這本是常識。同學,你才18歲。大學是一段奮斗的結束,更是另一段奮斗的開始,而后一段才是最關鍵的。因為之前的跑道是固定的,現在你在開跑之前,要先自己挑選跑道。
還不要忘了,人生是一場長跑,不要拿出國、保研、畢業起薪這些“短期業績”判定輸贏。讓子彈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