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發出全員信宣布:一年后的阿里巴巴20周年之際,即2019年9月10日,他將不再擔任集團董事局主席,屆時由現任CEO張勇接班。而他,將回歸教育等公益事業。公開信中透露,“我想回歸教育,做我熱愛的事情會讓我無比興奮和幸福”。
馬云再度發出“想回歸教育”的心聲,聯系其過往的言行,并不讓人意外。作為行業的標桿人物,選擇也不拘泥于傳統的企業家身份,而是試圖在更廣闊的社會領域尋找新的可能。馬云的選擇,也許預示著中國企業家群體的一種新的自我證明。
如今,中國企業發展達到新高度。2018年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企業的數量增至120家,僅比美國上榜企業數量少6家,遠超過排行第二的日本企業數量,排行榜上中國內地企業數量約是10年前的3倍。
中國制造業GDP全球第一,發展至今,中國企業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規模饑渴,但是我們仍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因為盡管體量龐大,但在國際化、盈利能力以及技術創新方面仍存在差距,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將會更加艱難困苦。從大起來到強起來既需要表現為硬實力的技術創新,更需要中國商業文化的軟實力塑造。中國未來很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那時候,中國企業家如何向全世界展示與其國際地位相匹配的中國企業文化?
歷史上中國企業似乎來不及塑造好形象。歷史上,管仲的“士農工商”被曲解為社會地位排序,長期的農耕社會形成重農抑商文化;當代社會,國有企業壟斷無效、民營企業資本原罪等的言論文字也到處可見。只不過,一切都來不及反思,中國企業在勤奮的企業家、勤奮的工人、勤奮的農民的共同努力下向著世界500強一路狂奔。砥礪前行的四十年,中國商業文明正處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上,人們意識到,能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是企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
規模已經達到一定程度的中國企業將走向何方?文化是引領發展的方向,中國企業文化構建正是時候。
馬云回歸教育,不妨可以視為中國企業文化塑造的新起點。以使命遠景為具體承載的企業文化,對于一家企業到底有多重要,阿里巴巴堅持多年的意義就此凸顯。從一開始這樣強調價值觀的作用,甚至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還被人誤解。這是馬云之所以喜歡被稱為馬老師的原因,也是阿里之所以成為今天的阿里的根本原因。
馬云回歸教育離不開其建立的合伙人制度,是中國公司治理的新嘗試。這套機制讓阿里巴巴有了“靈魂”,使阿里巴巴的使命和文化得以堅守和傳承,不因個人職務的變動而發生變化。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是維系阿里巴巴運行的一整套決策、人材和治理安排。憑借合伙人制度和獨特的人材機制和公司文化,“阿里巴巴完成了從依靠個人特質變成依靠組織機制、依靠人才文化的企業制度升級。”馬云在內部信中這樣寫道。擁有“良將如潮”的人才團隊和迭代發展的接班人體系,馬云才能安心回歸教育。相比華為、娃哈哈、聯想、萬達、碧桂園等,阿里巴巴的繼承人都來得早些。如果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能夠成功,它將為中國乃至全球企業解決傳承人問題提供借鑒參考,成為全球公司治理的中國貢獻。
馬云回歸的教育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不僅是教育支持經濟發展,更有中國企業文化的塑造之責。
馬云身為董事長的時候就支持鄉村教育的發展。2015年起,馬云公益基金會先后設立了“鄉村教師”計劃、“馬云鄉村校長”計劃以及設立“馬云鄉村教師獎”。中國基礎教育的普及提高將為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支撐。我們不僅希望捐贈,更希望有更多資金進入教育領域,提振中國的文化產業。
作為成功的商人,馬云在教育領域的貢獻可能不僅僅是捐贈者,而更應該是中國企業文化的研究者和推廣者,更好地回答“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以及“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狂奔的小巨人并沒有太多時間研究中國企業的特質,而在速度慢一點的高質量增長階段反思將是提升的必然途徑。湖畔大學是中國教育的一個新嘗試,以馬云的遠見和能力應該能夠為中國企業家和學者們提供更好的構建中國企業文化的平臺。
中國企業文化塑造,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