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打假是“維權”還是“敲詐”
深圳“打假索償”團伙覆滅引發新話題
□ 本報記者 余東明
□ 本報實習生 張海燕
不久前,深圳打掉一“職業索償”敲詐團伙,6名犯罪嫌疑人被批捕。此前該團伙向酒樓購買自制海馬酒,然后舉報給食藥品監督管理局,索賠10萬元,酒樓不堪侵擾而報案。
近年來,類似這樣的“打假”犯罪活動在各地頻現。職業打假一方面起到“啄木鳥”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嚴重擾亂社會秩序。近日,華東政法大學舉辦研討會,就職業打假的刑事邊界、法律紅線展開探討。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職業打假類訴求案件達6.1萬件,占同期投訴舉報總量的30.6%;而在2014年,這一數據僅為867件,比例也只有1.9%。
上海市政府法制辦副主任羅培新認為,這并非社會環境變差,而是職業打假案件激增。很多以舉報為要挾,獲取索賠的案件已明顯背離社會監督的初心,完全以牟利為目的,甚至與黑惡勢力勾結,惡化營商環境,傷害社會誠信。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中對商家欺詐行為的懲戒是為了督促商家加強社會責任,維護市場公平。”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全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謝佑平說,以敲詐勒索為目的的打假是非法的,違背誠信原則,證據充足情況下應該考慮入刑。
公開信息顯示,職業打假很少真正涉及商品質量安全等民生內容,而往往集中在標簽、成分表、配料表和規格等標簽標注問題。
來自阿里巴巴集團的法務總監必由講了電商遭遇職業打假人的困境,例如海外代購的標注就經常受到攻擊,由于標準和標注差異,職業打假人往往緊抓不放。
記者梳理發現,從職業打假人到職業索賠人,他們大都采取“一買、二談、三舉報、四復議、五訴訟”的方式,先民事后行政,多方施壓,牟取暴利。
羅培新認為,職業打假人頻頻向行政機關施壓,執法人員疲于應對,行政與司法資源被不正當擠占。
那么,司法實踐中,又如何區分職業打假與正常消費者維權?
今年3月,《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程序規定》正式實施,該規章要求,建立投訴舉報信息管理系統,對舉報信息統一編碼、處理,統一告知商家。投訴人需如實填寫姓名、身份證號、聯系方式、主要反映問題等內容,系統后臺將自動生成與該身份證號碼相關的投訴及舉報數量、復議或者訴訟等信息,從而判斷是否重復舉報與投訴。
羅培新說,通過舉報系統以及數據挖掘,市場監管部門可以迅速識別“知假買假”的職業打假人,實現智慧監管與精準執法。
他說,職業打假應是政府職責,政府部門要合理配置行政與復議資源,不把涉及職業打假人的相關投訴納入監管部門的績效評估,這樣他們就有更多時間維護普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