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人在沒有考慮清楚自己的興趣、特長、知識儲備情況下,盲目轉向金融,將金融行業當作一輛通向“成功”的順風車。
最近,一股“不轉金融就沒有出路”的焦慮之風席卷北大未名BBS:分紅百萬元的大項目,六七位數的工資獎金,五星級酒店與香車寶馬……這些金融從業者的生活狀況,無不令人蠢蠢欲動。乃至于有學姐寫下長文,痛陳自己在“情懷”和金融中選擇前者的慘痛教訓。類似焦慮和討論不限于北大,彌漫在全國高校的“金融熱”也并非一天兩天,很多人臉上都寫著要抱金融專業大腿的欲望。
社會一感冒,大學就打噴嚏。社會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很大,選擇“來錢快”的行業,過上更優裕的生活,這條邏輯似乎無可厚非。但焦慮之風蔓延,部分人在沒有考慮清楚自己的興趣、特長、知識儲備情況下,盲目轉向金融,將金融行業當作一輛通向“成功”的順風車。
“社會太浮躁了,學生們能怎么辦?”我對這種無可奈何不以為然,金融行業平均薪資的確較高,但內部分層明顯。而且,在經濟增長減速、監管加強、去杠桿改革等外部沖擊下,“躺著賺錢”只是夢想而已,加之加班多、出差多、壓力大,我實在很難相信大批并不熱愛且缺乏專業知識的同學打心底里愿意加入這個行業。據我觀察,大學生自身的“心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是的,專業上的焦慮,出賣的是大學生的心虛。一句話說得好,一直對發型不滿意的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肯承認是臉的問題。很多大學生缺乏對本專業的認同感與專注度。在本專業的“心虛”引發焦慮,而看上去高大上的金融就成了治療焦慮的良藥,而這種治療,本質上還是會陷入“心虛”的怪圈。
最近,我恰好在一家財經類媒體實習,通過接觸金融圈不同層次的人士,了解到了一些金融行業的新變化。AI、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正在不斷替代基層“金融民工”,當今和未來的金融業更需要有深度市場認知、靈敏市場嗅覺的高層次人才。一家成功的基金或者咨詢公司,會聚集來自數學、物理、金融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專家,而他們又在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乃至文學、哲學方面有大量的閱讀和積累,能夠縱橫捭闔于中日美歐、股債期匯等多個市場。如果只是抱著搭順風車的心態,把馬馬虎虎、敷衍應付的一套照搬到金融學習積累中,就算轉行成功,也難以實現當初飛黃騰達的夢想,到頭來會不會因為在金融專業“心虛”而轉向另一個新熱門也未可知。
從根本上看,這種“心虛”源自固化的“中學奮發圖強,大學一朝忘光”的學習模式。在一些學生和家長眼里,大學的核心意義在于那一紙文憑。辛苦學習12年,大學文憑和白領工作就是回報。然而,在知識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啃老本”“搭便車”的學習態度已經過時,熱愛學習、專注學習、終身學習更應該成為我們的追求。20歲左右的大學生不愿沉下心來鉆研學問和技能,缺乏立身之本,只能任由自己在焦慮之風中浮浮沉沉——這才是社會的悲哀。
當今,公眾對生活質量的提升需求、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機遇,有真才實學、在某個領域精專的人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就以金融行業為例,無論是金融科技還是專業化產品的設計發行,在中國市場均有巨大空白,等待著專業過硬、視野寬廣、有戰略眼光的人來開發。那些抱著搭便車心理,以為會用幾個數據分析軟件就能賺大錢的人可以醒醒了。
金融投資領域有“基本面”的說法,貨幣政策、經濟大環境固然能影響投資收益,但公司的長期發展狀況和盈利能力才是增值的保障。放在這個話題下,大學生的真才實學、技能能力、戰略思維、創新意識等品質才是支撐自身長期發展的“基本面”,在晃蕩的市場環境中慌張地“抱大腿”勢必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