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高端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第二看臺
“京津冀是我國科技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三地存在著明顯的產業同質化問題,科技創新合作不緊密使得產業技術創新水平受限。” 南開大學經研所所長劉剛教授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京津冀區域間產業梯度差異大、利益訴求不同,科技創新資源的整合是一件緊迫而有挑戰的大工程。”
隨著京津冀三地產業版圖正在加速重構,對區域協同發展的服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日,京津冀科學資源創新服務平臺首次對外公開發布,該平臺以“理順京津冀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為大目標,著力解決京津冀優勢科技服務資源整合,推動三地高端科技資源共享、共用、共建,提升京津冀三地科技創新整體水平,促進協同發展戰略向縱深推進。
500萬條數據面向三地開放
該平臺實現了京津兩直轄市和河北省11個地級市全覆蓋,已匯集涵蓋科技機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項目等9大類70多個子類的500多萬條數據,面向三地政府、企業、科研人員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該平臺也是國內首個跨區域科技資源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基于Web GIS(互聯網地理信息系統)框架搭建,以“科技資源+數字地圖+情報研究+平臺服務”為模式,旨在打通京津冀科技資源經絡,促進三地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
作為平臺的核心版塊,京津冀科技資源數字地圖由“一庫三系統”組成,一庫是京津冀科技資源數據庫,三系統包括數字地圖查詢系統、數據可視化分析系統和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可進行科技資源信息查詢、統計分析、可視化分析等。
京津冀各區域專利分布圖、京津冀節能環保企業細分領域分布圖、京津冀氮化鎵專利申請合作關系圖……記者注意到,在這一平臺上,數據可視化分析系統可根據一定的主題和劃定區域,通過圖層管理對不同類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空間關聯分析,滿足多樣化的科研需求。圍繞三地協同創新、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升級需求,平臺的輔助決策支持系統還可為用戶提供區域科技資源綜合評價、產業集聚輻射能力評價等服務,幫助用戶提高決策水平。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區域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研究員苗潤蓮舉例說:“選取金融環境、產業結構、人力、財力等指標,用信息熵評價方法對京津冀地區進行評價,會得出北京的信息熵綜合評價得分排名第一,遠高于其他地區。”
點燃三地分工合作熱情
10月15日,天津與北京簽署了進一步加強京津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制定涵蓋了濱海中關村、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等10個方面23條合作事項,兩市將推動科技創新資源、空間資源、政策資源互補共享,推進多領域深層次務實合作邁上新臺階;而在前不久,河北省也圍繞“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提出了“52111”工程路線圖,到2020年,河北將打造5個戰略高地、建設20個示范園區、做強100個轉化機構、轉化1000項重大成果,同時將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轉化孵化的比例提高到10%……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高度密集的科技資源要充分發揮產業引領作用,先要梳理、盤活現有科技資源。“一個好的平臺將有助于有效整合和盤活區域科技資源,對決策分析提供積極幫助。”苗潤蓮說,“融合多元異質創新主體,構架匯聚數據、擴展服務的創新服務平臺,形成創新性的網絡生態系統,這將是三地當前科技資源有效配置極為重要的方式,對發揮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龍頭帶動作用,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意義重大。”
劉剛則表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不再是一個科技園區或城市的地理概念,而是以一個或若干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范疇。他說:“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打造的科技創新中心不再是傳統的科技城,而是率先發展以數據產業為導向的創新生態系統和經濟體系。數據產業的發展依賴的是能夠實現數據實時在線共享的平臺。而數據產業的發展不僅改變產業結構,而且改變新知識的創造能力。京津冀科技資源創新服務平臺開放應用,好比一個火種,將迅速點燃三地的科技創新分工合作熱情。”
劉剛認為,北京科技資源密集的優勢今后將得到更好的體現和釋放,進而帶動發揮區域戰略新型產業集群優勢,實現京津冀產業轉型升級、聯動發展的協同創新發展目標。
苗潤蓮也認為,京津冀三地科技創新分工合作的潛力巨大。她說:“當前京津冀的經濟發展趨勢需要強化科技創新動能,想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政府層面應該在數據資源方面給予平臺更大力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