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淘寶村”的沉寂
服裝作坊正在趕工。
開工不足,機器已閑置。
土地村,位于成都市郫都 區 東 端 。2000年五塊石服裝市場拆遷后,大部分服裝“制作人”搬遷于此。基于網店數量和電子商務交易額,2014年,土地村被阿里巴巴認定為“淘寶村”。
有了新的名頭,土地村火了。鼎盛時期,這個常住人口不到2000人的村莊,聚集了700余家服裝加工廠及作坊,其中近60家工廠開了淘寶店。每年“雙11”,媒體都會例行來此轉轉,再帶出“銷量翻7倍”“上萬工人通宵趕訂單”等惹眼標題。
11 月 9日,距離今年“雙11”還有不到兩天,封面新聞記者再次走進土地村,卻未感受到熱火朝天的備戰氣氛。如天氣般清冷的街景,或許預示了一個村莊的沉寂。
被選中的村莊
淘寶村,是指活躍網店數量達到當地家庭戶數10%以上、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000萬以上的村莊。2013年,阿里巴巴發布了20個中國淘寶村。一年后,這一數據變成211個,四川省成都市安靖鎮土地村位列其中。
根據淘寶村研究報告公布的評定程序,淘寶村在基于各地申報、媒體報道、實地調研等基礎上進行評選。然而,在被冠以“淘寶村”名號之前,土地村并未被媒體報道過,阿里研究院也沒有派人到現場進行調研,當地政府亦表示,他們從未遞交申請。
也就是說,在政府和村民都不知情的情況下,土地村變成了淘寶村。
時隔四年,記者來到土地村,仍有村民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淘寶村里,但這并不妨礙土地村再次入圍2018年中國淘寶村名單。
曾經的輝煌
事實上,在收獲電商新名片之前,土地村的服裝加工產業已經經歷了10余年的發展,并漸漸走向蓬勃。
2000年,成都五塊石服裝市場拆遷,大部分服裝“制作人”搬遷于此。鼎盛時期,這個常住人口不到2000人的村莊,聚集了700余家服裝加工廠及作坊。
至今走在土地村,仍依稀可見村莊昔日輝煌。
打版、制版、釘紐扣、繡花、熨燙……每個制衣環節都有單獨的門店負責。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大家分工合作,共同打造出一條成衣加工的完整產業鏈。
只不過,十多年前,鏈條的終端并不在互聯網,而是在成都各大服裝批發市場。在沒有“雙11”,也沒有媒體關注的時候,這里的服裝廠通過批發走量,收獲利益和地位。
媒體蜂擁而至
2014年,被冠以淘寶村的名號后,土地村火了。
從2015年到2017年,每到“雙11”,各路媒體都會“殺”入土地村,描寫出相似的備戰場面。
2015年,“雙11”土地村不少工廠的工人連續一個月加班到深夜,縫衣工人月薪達到一萬多元;工廠缺人,村里隨處可見招工廣告。
2016年,土地村仍然很火很忙,一網商囤了3000套服裝備戰“雙11”,客服也做好了通宵加班的準備。
2017年,媒體的報道中,土地村某服裝廠“雙11”的銷量仍然是平時的10倍以上,商家提前半年囤貨,每天趕工到深夜。
2018年“雙11”到來前,當記者懷抱期待再次來到土地村時,卻未見曾經的火爆場面。“今年生意難做呀”“最近都沒有加班”“備貨量少了三分之一”……這個淘寶村的生意,似乎并沒有因“雙11”變得更好。
封面新聞記者曹菲戴竺芯攝影報道
“雙11”備貨量較往年降了三分之一
11月9日下午,丁師傅騎著電動三輪車,將自己剛剛熨好的一車牛仔褲拉到一家服裝加工廠交貨。“我們這行累得很,熨燙一條褲子只賺五毛錢。”丁師傅說,自己做服裝熨燙加工已經10年了。當時,就是因為土地村做服裝的多,自己才開始接貨的。
作為服裝加工中的一個環節,這幾天,他的熨燙坊內,貨物并沒有因為“雙11”的到來而增多。“11月以來,熨了大約幾千條褲子,最近還算旺季,再等一段時間就是淡季了。”丁師傅覺得,今年的生意不如往年。“從老板們出貨量看起來,就是下降了一些。”
在丁師傅看來,這幾年,土地村的服裝廠數量“沒有變多,只有變少”,“現在生意難做,加上去年查環保,好多大廠都搬走了,現在留下的,大多是一些小廠。”他說。
土地村興隆街上,一棟自建房正門進去,師傅正在人造棉上畫出衣服的版式。“這是‘雙11’的貨,現在已經開始打版了。”師傅說,“雙11”的訂單一般當天才能獲知數量,但據他所知,今年的生意不太可觀。
他所在的服裝代加工廠已開了四五年,銷路既有電商也有線下市場。對于今年“雙11”的生意,工廠劉老板并沒有多大期待。“我們今年準備的貨比以往少了三分之一。”談及原因,他說,“我覺得可能和競爭越來越大有關。”現在的電商平臺都流行預售模式,或許這也是銷量下降的一個原因。
當天下午,記者走訪了近10家商戶,只有一戶明確表示開了淘寶店,其余只做線下生意,“生意不好做”卻是大家統一的回答。隨后,記者來到土地村村委會,工作人員提供的一組數據,印證了記者的探訪。
該工作人員介紹,土地村現有服裝加工廠及作坊近400家,較鼎盛時期減少了近一半。作為服裝生意的主力軍,幾年來,這里的外來人口也減少了1萬多人。“這里的服裝作坊大多是‘三合一’(吃、住、工作)場所,不符合村子里的總體規劃,有的不想整改,就走了。”
無意被冠上大的名頭,然而關注度并沒有帶來銷量。許多人退出了電商領域,專心做起了線下。“這里靠近好幾個批發市場,人家還是愿意做線下,靠量走噻!”
商戶減少,做電商的更少。這個“雙11”,沒了淘寶店的“淘寶村”變得冷清。
封面新聞記者曹菲戴竺芯
|專家觀點|
電商發展需要新動力
西華大學區域社會經濟研究所于代松教授認為,淘寶村的沉寂,或許與當年偶然遇到的消費熱潮、村內自身配套發展不匹配以及電商發展或缺新動力三點相關。
“淘寶村當年的熱鬧也許是偶然的某種消費熱潮所致。”于代松說,由于缺乏產業和產品支撐,并無發展經濟的根基,“沉寂”也就成為其必然的發展趨勢。“完全依靠很偶然的某一種社會熱潮,在整個熱潮退去后,這個村的經濟也會退去。”
于代松認為,淘寶村相關配套戰略、設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或是淘寶村“沉寂”的第二點原因。淘寶村在發展過程中聚集了相當規模的人口,當生產服務人群聚集后,如果村內的相關文化、教育、人才交流、基礎設施建設等環境和戰略無法有效匹配時,對于經濟的發展也沒有幫助。久而久之,人們便會離開。
從2006年起,電子商務在我國強勢發展,成為了中國消費,尤其是商業消費的主陣地。“隨著市場大規模的重構,電子商務的吸引力可能也在下降。”于代松說,淘寶村的“沉寂”,也許從側面展示了電商的發展可能也需要一些新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