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次人才優先就診真的合適嗎
與優先落戶或者購房、租房補貼不同的是,醫療資源本身的公益性更強,需求剛性也更大。
平時我們在醫院就醫時,會看到“老年人優先”“軍人優先”的字樣,但西安一家醫院貼出了“高層次人才優先就診”的告示。高層次人才可以拿著醫院的小綠卡,免費掛號,優先就診,優先取藥,享受一條龍的門診服務。醫院工作人員表示,這是當地有關部門出臺的高層次人才服務中的一項配套措施,醫院只是照章行事。
該措施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在不少網友看來,醫療服務不應當劃分三六九等,此舉有違“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其實,為高層次人才開綠色通道,西安并不是個案。不久前,沈陽因為“高層次人才優先就診”的告示同樣引發過輿論風波。此外,長沙、鄭州等地,都曾推出過類似政策,比如去年8月發布的《長沙市高層次人才醫療保健實施辦法(試行)》還提到,人才本人及直系親屬的就診或住院服務,都能享受“定點醫院保健專干負責預約和安排”的VIP服務。
這些推出高層次人才優先就診政策的城市,正是過去一年“搶人大戰”投入很大的地區。作為一種配套福利,在醫療資源上適當傾斜,優先保障高層次人才的就醫權利,也算是二線城市為數不多的競爭籌碼,所以政策出臺的邏輯可以理解。
但是,與優先落戶或者購房、租房補貼不同的是,醫療資源本身的公益性更強,需求剛性也更大。尤其是公立醫院,扮演著兜底救濟的角色。對那些無法享受特權的普通勞動者來說,沒有優先落戶的渠道,可以辦居住證作為替代選項,但生病一定得就醫,重大病種還不能去小醫院。以優先就診作為“搶人大戰”的籌碼,真的合適嗎?
民營醫院提供VIP服務無可厚非,但公立醫院享受著財政撥款補貼,對于服務對象理當力保公平。當然,這種公平并不是一刀切,比如考慮到老人對醫療資源需求的緊急性,很多地方都有60歲或者65歲以上老人優先就診的政策。
如此靈活變通,正是基于對弱勢群體的關照考慮。高層次人才,不管是支付能力,還是人脈資源,都更占優勢,在看病就醫上選擇的余地更大。優先就診的錦上添花舉措,反而會傷害那些看病難的普通人。那些從周邊農村專程趕過去的患者,他們好不容易才能排上號,如果看到高層次人才優先就診的告示,會作何感想?
目前醫療資源的整體供給,本身是相當緊缺的。比如此次推出人才就醫綠色通道的西安,此前當地媒體報道“看病難”時提到,大醫院總是人滿為患,“排隊三小時,就診兩分鐘”的“快餐式”就醫體驗,極易激化醫患糾紛。在此前提之下,醫院更應該保證醫療資源配置的公平底線,照顧那些看病難的市民的心理感受。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曾下達《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增強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所謂公益性,除了不可過分追逐利潤之外,還要兼顧社會公平,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意見還要求,推進管辦分開,合理界定政府、公立醫院、社會、患者的責權利關系。既然要管辦分開,就該保障醫院自主運營的空間,免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而非只能“照章辦事”。將醫院陪綁到“搶人大戰”的決策機制中,賦予過多的政策使命,既有違背醫院公益屬性定位的嫌疑,也不利于醫療體制去行政化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