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湘雅否認參與“基因編輯嬰兒”:不支持基因編輯臨床研究
11月26日,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帶領的團隊宣稱對一對雙胞胎的基因進行了修改,輿論一下“炸了鍋”。
《人類廢棄胚胎,小鼠和猴子胚胎基因編輯安全性評估 》項目的倫理審查申請書。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網站 圖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還發現,賀建奎團隊還有另一個涉及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試驗:他們計劃對400個3PN(三原核)人類胚胎進行操作,以研究不孕不育等疾病,目前正在進行中,“實驗結果暫不公開。”實驗募集到的胚胎數量未知。
相關信息稱,該實驗主要使用3PN(三原核受精卵,即兩個精子與一個卵子結合而成的受精卵,屬于不正常受精卵)人類胚胎、經過患者知情同意的廢棄胚胎。
該項目的試驗單位包括深圳大學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和昆明理工大學。
11月27日,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院長林戈回應澎湃新聞稱,與賀建奎團隊進行的該合作項目為“科學研究”,利用的是“沒有臨床使用價值需要被廢棄的受精卵”,與曝光的“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不是一回事。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臨床試驗注冊平臺的一級注冊機構“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網站顯示,該研究課題名稱為《人類廢棄胚胎,小鼠和猴子胚胎基因編輯安全性評估》,注冊號為ChiCTR1800018955。
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網站發布的相關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顯示,研究由深圳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羅湖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研究時間為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
林戈告訴澎湃新聞,2017年底,賀建奎與中信湘雅生殖醫院取得聯系,商討討論科研項目合作,確定研究“開展基因編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估”。
林戈介紹,在進行試管嬰兒體外受精的第二天,就可以觀察到受精卵正常或異常,對于不正常的受精卵,在征得受精卵夫婦同意的情況下,可以作為科研使用,這也是人類胚胎研究廣泛使用的材料。
按照合作方案,中信湘雅生殖醫院負責人類胚胎的樣本搜集、注射和后期的觀察,賀建奎團隊負責基因編輯效率的分析和檢測。該研究大約使用了幾十例不正常受精卵,該合作項目已經結束了。
27日晚些時候,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向澎湃新聞傳來官方回應。回應稱,賀建奎與該院的科研項目合作內容,主要涉及使用輔助生殖技術過程中的異常受精(沒有臨床使用價值需要被廢棄),且經過患者知情同意自愿捐獻用于科學研究的廢棄胚胎,開展基因編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估。
回應稱,該項目嚴格按照我國《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的要求,“利用體外受精、體細胞核移植、單性復制技術或遺傳修飾獲得的囊胚,其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進行實驗的胚胎僅在體外發育6天左右,即用來嘗試建立胚胎干細胞系以評估基因編輯的效率和安全性,“這也是目前國際上通行且被認可的人胚胎干細胞建系方法”。該項目在該院已通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并同意實施。
林戈表示,與賀建奎合作的研究內容,僅限于經該院審核并經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的研究方案,對于其正在進行的基因編輯的臨床研究以及在衛健委備案的研究方案不知情。
林戈告訴澎湃新聞,11月26日看到這條消息后,“一開始以為是假消息”,遂試圖與賀建奎聯系,但未果。
他表示,該院一直以來都支持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下進行早期胚胎的相關基礎研究,但不支持利用尚未成熟的技術進行以生殖為目的對人類配子、合子與胚胎進行基因操作。
此外,11月27日,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工作人員回應稱,已將該項目的情況上報領導,內部科室也在了解,有結果會說明情況。
同日,深圳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此時不接受采訪,“有什么問題直接問衛計委,那邊會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