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過期蜂蜜風波暴露大問題“老字號”要堅守信譽
新京報漫畫/趙斌
企業觀察
“愛之深責之切”,顧客對老字號的信仰更不容玷污。
12月16日,“同仁堂收購過期蜂蜜”的新聞引發關注。該事件源于前一日晚上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曝光了該省的鹽城金蜂公司涉嫌違規處理退貨蜂蜜、包括更改產品標簽的行為。鹽城金蜂為同仁堂蜂業公司的食品蜂蜜的受托加工生產單位。同仁堂蜂業則是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的子公司。
據同仁堂股份公司16日公告稱,暫未發現退貨蜂蜜進入原料庫,更改標簽的行為也可能是廠址搬遷時產生的誤用,所涉產品并未流入市場。
眾所周知,同仁堂以藥業起家,食品蜂蜜的生產制造原理、流程與中藥截然不同。蜂業在同仁堂公司集團內是一個分支,同仁堂蜂業2017年的凈利潤占同仁堂股份的0.15%。
直接肇事的金蜂雖并非同仁堂下屬企業,而只是委托合同公司,但這也暴露出同仁堂的管理疏漏。同仁堂在公告里指出,這是同仁堂蜂業存在監管不力和失察。但同仁堂應該看到,此番公眾反應不小,并非只是對同仁堂蜂業的反應。同仁堂蜂業雖然是同仁堂的邊緣產業,但掛上了同仁堂的名號,就是對同仁堂主業形象和歷史信譽的“搭便車”。
倘若消費者愿意相信同仁堂蜂業有市場的品牌價值的話,倒不見得是相信這種蜂蜜有藥用滋補價值,而是對同仁堂“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的信賴。產業技術流程雖然不同,但對工藝管理的科學性和人力投入的“良心性”的重視是應該一以貫之的。倘若同仁堂不能有效防范蜂蜜的委托加工單位對原料的違規使用,那公眾又為何要確信他們在全國各地收購中藥原材料時就沒有此類問題呢?
同仁堂源于家族企業,歷代掌門人為了家族自身的利益傳承,打造了“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企業信條,也由此形成了企業的信譽。時移世易,同仁堂已經成為了一家國有企業,董事經理都只是打工的。與此同時,和很多老字號一樣,它們成為了分支機構遍布全國、業務范圍橫跨多個行業的現代企業,收入利潤與管理難度都成倍增加。但科技化的質檢設備的運用,同樣令企業家們有條件在質量控制環節做得比老祖宗更好。對產品質量的追求,必須是企業不可松懈的初心與追求。這既是對廣大股東的商業利益負責,亦可以講是企業對社會的主要責任。
同仁堂是幸運的,有一個老品牌可以“消費”,今人無需努力,就能用舊人傳下的三個字來招財進寶。但“愛之深責之切”,顧客對老字號的信仰更不容玷污。此番的蜂蜜風波,若換作是發生在一家普通食藥企業,或許不會成為全國新聞,而現在讓人有了“老字號你怎么也不爭氣”的憤懣。老字號的管理層千萬不能有“大家都犯錯,我為啥不能犯一樣的錯”的念頭,而應當更為兢兢業業、加倍審慎地做事,既不辜負了前人的心血,也能憑借“名副其實”的形象,占據市場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