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和企業家共話如何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振市場信心
市場治理 多用“復方”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提振市場信心。如何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提振市場信心?優化營商環境還有哪些發力點?記者采訪了專家學者和民營企業家。
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看來,良好的社會預期是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的基石,能夠有效提振市場信心。當前,市場的自主性不足,他建議,應強化市場的自主性和自組織功能,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優良的營商環境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看來,這就要求制定政策要本著一視同仁的精神,減少限制性政策或者過高的資質要求,一把尺子量到底。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他建議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提高政務服務效能。
劉尚希認為,當前市場環境下,靠政策“單方”難以優化營商環境,須用“復方”才能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政策應與體制機制的改革結合起來一同推進,如減稅、降費、小微企業融資便利化等,都應與相關的體制機制改革緊密結合,一同制定方案、實施,各部門協調統一行動。”
在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陳東升看來,要給予民營企業平等地位,賦予公正、規范、透明的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企業家自然會迸發出強大創新力。還要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維護好民營企業家形象。
全國政協委員,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張連起認為,要想改變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玻璃門”“旋轉門”現象,首先要開展隱性障礙清理專項行動,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其次要優化環境、厚植土壤,推進產業政策由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最后,要進一步開放民間投資領域,要在補短板的基建投資和適合的投資領域讓民間資本“投資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