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3·15”晚會上,一款名為“社保掌上通”的APP被點名批評。經主持人測試,用戶填寫各種資料注冊這款APP后,電腦就能夠遠程接收到用戶的所有信息。這款APP通過隱藏的用戶條款竊取用戶社保信息,并且未得到官方授權。
公開資料顯示,“社保掌上通”APP由杭州遞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遞金網絡)運營。3月16日,工信部表示,立即啟動應用商店聯動處置機制,要求騰訊、百度、華為、小米、OPPO、Vivo等國內主要應用商店全面下架“社保掌上通”APP,對“社保掌上通”手機APP的責任主體杭州遞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核查處理,并全力組織對同類APP進行排查檢測,對類似問題一并要求整改。
身處輿論旋渦,成立未滿3年的遞金網絡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況?3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遞金網絡所在地杭州市西湖區翠苑街道古翠路80號浙江科技產業大廈第十二層1203室。
配合相關部門開展自查、整改
自“3·15”晚會點名批評遞金網絡旗下的“社保掌上通”竊取用戶社保信息后,3月16日凌晨3點多,“社保掌上通”就在微博上發聲明表示:“已停止提供社保查詢服務,并將進一步做好保護用戶信息安全的工作。”
3月19日下午,記者前往遞金網絡的辦公地點,發現公司仍有不少員工進出。記者向遞金網絡工作人員表明采訪意圖后,工作人員表示公司相關業務負責人不在公司,最近幾天負責人都在和相關部門或者公司高層開會、接受檢查。記者向其詢問目前公司是否仍正常運營,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公司仍在正常運營,員工也還在正常上下班。隨后,記者將采訪提綱發送給遞金網絡方面。
3月19日晚間,遞金網絡在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函中表示,針對“3·15”晚會曝光的問題,目前“社保掌上通”已經停止查詢服務,產品均已作下架處理;其次,目前正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對所有業務開展自查和整改,后續如有結果,以相關部門的信息為準。
上述事項也波及上市公司麥達數字。據了解,麥達數字與遞金網絡均為上海富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數科技)股東,深交所3月16日向麥達數字下發問詢函,要求麥達數字解釋是否與遞金網絡共同參股“設立”富數科技。
麥達數字回復稱,與遞金網絡共同參股“設立”富數科技的說法與事實不符,公司、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持股5%以上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遞金網絡不存在關聯關系或其他利益關系。公司及合并報表范圍內的子公司與遞金網絡均無業務往來,也并未借助遞金網絡獲取用戶信息。
不過,麥達數字與遞金網絡都為富數科技股東。啟信寶數據顯示,麥達數字持有富數科技3.13%股權,遞金網絡持有富數科技4.69%股權;針對麥達數字的回應,3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亦向遞金網絡方面詢問是否與麥達數字、富數科技等存在業務往來。
遞金網絡方面回復表示,遞金網絡主要提供“社保掌上通”這一服務,為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社保信息查詢和資訊服務,與外部一些技術服務商有業務往來。公司與上市公司麥達數字無直接業務合作。
旗下閃電公積金APP無法下載
關于創業初衷,遞金網絡在回復《每日經濟記者》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推出“社保掌上通”這款產品,是基于用戶的剛性需求。目前很多用戶只有手機沒有電腦,在手機上打開網頁查詢社保信息無法適配,體驗很差。
上述回復還稱:“我們的初衷是能讓用戶在移動端方便快捷地查詢自己的社保信息。同時,部分企業存在少繳、漏繳、不繳社保的情況,員工沒有信任感,需要有個地方能方便快捷地查詢。當然,運營團隊在信息安全的技術保障上確實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們向用戶再次道歉。”
據了解,遞金網絡創立于2016年6月。啟信寶數據顯示,除了“社保掌上通”,遞金網絡旗下產品還有一款APP“閃電公積金”,目前在APP Store和安卓應用商店已經無法下載,而自然人吳志敏則持有遞金網絡80%股份。
數據經濟背后的信息安全隱憂
遞金網絡旗下的“社保掌上通”APP被集體下架,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啟信寶信息查詢發現,與其同樣開展社保、公積金查詢的網絡信息查詢平臺企業多達8家。
手握更多的數據信息已成為當下互聯網企業商業價值的一大體現。記者查詢發現,一些涉及數據查詢的平臺公司背后的股東,旗下所涉產業多為互聯網金融、餐飲云支付、在線旅游、電商平臺等,均坐擁大量用戶數據,更包含多家獨角獸企業。
對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互聯網經濟涉及社會深度和廣度的不斷發展,各類用戶數據已成為互聯網企業趨之若鶩的商業資源,隨之而來的信息泄露、信息安全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挑戰。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蒙慧欣對記者表示,互聯網企業都把用戶數據作為價值體現,歸根到底,還是商業利益在作怪:首先,平臺用戶量是衡量平臺經營規模的重要指標,保障平臺長期穩定經營;其次,對于平臺而言,用戶數據是后臺大數據分析的基礎,沒有了用戶,平臺的發展更是無從談起;最后,對于投資者而言,每個用戶在資本市場都是有價值的,在融資過程中,用戶數往往是互聯網公司的重要籌碼。
據央視網新聞客戶端消息,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而海量的用戶信息泄露事件不斷發生:前程無憂的195萬條用戶求職簡歷泄露;圓通快遞10億條快遞數據被售賣;順豐快遞3億用戶數據被兜售;5億條華住旗下酒店客戶開房數據被出售;萬豪集團5億名客人的信息被泄露……
盡管本次“3·15”晚會以“共治共享、放心消費”為主題,其中互聯網消費、APP授權權限、現金貸、銀行卡閃付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被點名。不過,董毅智律師也指出,實際上作為普通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是否會出現信息泄露及APP濫用權限等問題,是不太容易現場鑒別的,即使專業技術人員也需要一一鑒別,這一層面既需要監管部門介入、平臺協會自律,也需要消費者有合法、便捷的投訴解決渠道。
董毅智律師表示,實際上,目前針對信息泄露,民事賠償領域并未出現具有警示性的判例。消費者的用戶信息泄露之后,拿不到相應的賠償,對平臺、泄露者沒有起到真正的威懾作用。“互聯網信息監管涉及多部門權限,未來可能需要多個相關部門進行匯總。”
記者注意到,2019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電子商務法》已經強化了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規定。2019年3月4日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發言人張業遂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列入本屆立法規劃,相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和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