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銀億系債務危機仍在發酵。銀億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億股份”)日前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因計提6億—8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導致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75.02%—87.51%。
不止銀億股份,銀億系控制的其余兩家公司日子也不太平。*ST河化因資不抵債,三月中旬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2018年該公司虧損2.74億元;康強電子危機則更像是銀億系一個縮影,因質押比居高不下,公司近期頻頻遭到強制平倉。
債務危機下,銀億系掌門人熊續強近期坐上被告席。從目前趨勢來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債權人將熊續強告上法庭。
債務違約連環雷
2018年平安夜,銀億股份首次出現的債務違約,拉響了銀億系自2012年登陸資本市場以來埋下的地雷,彼時公司提出“加快應收賬款回款,處置部分子公司股權及資產等方式籌集資金”等自救措施。
半年以后,銀億股份仍未等到危機解除,等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動減持。3月21日,銀億股份披露已有2072.70萬股發生被動減持,金額達8700.67萬元,且仍有1955.29萬股預計將在未來2個多月內面臨被動減持風險。
此次的被動減持不過是大股東因高比例質押引發強平危機的后續。wind數據顯示,自2018年6月開始,銀億股份股權質押數量急劇上升,截至今年4月8日,該公司仍有87.84%的股權處于質押狀態。
與此同時,債務違約引發的債券交易糾紛訴訟源源不斷,控股股東因此遭遇股份輪候凍結。3月18日,銀億股份發布公告稱,股東寧波銀億控股有限公司所持有九成公司股份被輪候凍結。
對于上述情況,銀億股份接受《投資者網》調研時表示,公司目前生產經營情況良好,現階段遇到短期流動性困難,公司一直與債權人保持積極溝通,將用足額的增信措施及資產來緩解償債壓力,將爭取通過多渠道盡快做好償債安排。
旗下公司成“難兄難弟”
從現實情況看,公司面臨的恐怕不止是短期困難。銀億股份此前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由于2018年國內廠商整體銷售疲軟,公司判斷收購寧波昊圣投資有限公司、寧波東方億圣投資有限公司形成的商譽存在減值風險,由此已計提6億—8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導致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75.02%—87.51%。
而這只是銀億系諸多危機的冰山一角。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公司仍有71.89億元商譽,但今年僅僅計提了6億-8億元商譽減值,那么這是否說明公司仍然面對較大的商譽減值壓力?銀億股份并未對此否認,公司向《投資者網》表示,未來商譽是否還會減值將根據外部市場環境以及公司未來經營情況來判斷。
顯而易見的是,債務危機壓力下,公司經營情況一時難以好轉,從房企銷售排名來看,銀億股份房地產主業正在不斷失速。2017年,銀億股份僅以67.8億的銷售額排名166位;2018年排名進一步下滑,以58.5億排名184位。
同樣遭遇困境的還有銀億系控制的*ST河化,3月11日晚,該公司發布年報,截至2018年末,其凈資產為-2.50億元,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梳理發現,河化自2010年以來大部分時間都處在被深交所實施風險警示特別處理的狀態,在“ST”和“*ST”兩頂“帽子”間無縫切換。
銀億系旗下另一家公司康強電子的現狀也不容樂觀。該公司2月27日公告稱,2月22日、25日,控股股東一致行動人億旺貿易遭遇被動減持,共計408.63萬股股份,累計成交額3990.39萬元。與銀億股份相似的是,康強電子質押比也長期居高不下。據wind數據,截至4月8日,康強電子第一大股東普利賽思質押股數占其持有股數的100%。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2月底,銀億股份股東數為1.75萬,康強電子股東數為1.85萬,ST河化股東數為2.35萬,也就是說,共有約5.95萬戶大小股東跟隨熊續強控制下的三家上市公司踩了雷。
主業不振牽制副業
雖然銀億系目前處于危機之中,但公司方面對于為何走到今天有自己的解釋。
銀億股份近期向《投資者網》透露,公司自2016年開始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先后收購了美國ARC集團和比利時邦奇集團,目前已形成高端制造+房地產雙主業發展格局。未來,對于高端制造板塊,公司將加快產品研發、繼續深耕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對于房地產板塊,公司將加快項目拓展,持續優化區位布局,增強發展后勁。
“雙主業發展”或是主業遇阻后公司提升業績的一大戰略。財報顯示,從2012年上市時起,銀億股份凈利潤節節敗退,扣非凈利潤更為慘淡。2012年至2018年三季度末,銀億股份扣非凈利潤分別為5.91億元、5.44億元、2.06億元、0.77億元、5.8億元、1.57億元,同比增幅為-15.86%、-7.99%、-62.18%、-62.36%、648.89%、-67.99%。
但問題在于,房地產主業發展不振的前提下,銀億股份又怎能經得起汽車行業的燒錢?此外,因債務違約引發的危機何時才能得以解決?銀億股份告訴《投資者網》,公司已引入戰略投資者寧波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后者為寧波市國資委下屬公司,同時通過政府的協調,公司正積極與金融機構洽談,爭取各銀行對公司不抽貸、不壓貸、實行優惠利率,為公司解決流動性困難以及后續經營發展創造積極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