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么麻煩的,習慣了就好。”一位居住在趙堂子胡同的阿姨表示,推行垃圾分類后對生活影響不大。
南起建國門內大街、北至金寶街密集分布著多條胡同,這里是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垃圾分類試點區域,也是北京的核心區域之一。
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北京生活垃圾分類立法工作也正在推進。不過垃圾分類試點在北京的部分區域其實早已開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北京市東城區垃圾分類試點走訪發現,對于正在進行的垃圾分類工作,區內居民多數表示認可,認為垃圾分類后居住環境明顯改觀。基層垃圾分類指導員與東城區城管委工作人員則表示,工作尚存難點。
“北京的垃圾分類是在爬坡前行,不斷升溫,但遠未沸騰。”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孫新軍6月18日公開表示。
2012年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了政府部門、物業部門、收運單位、垃圾產生單位的責任和罰則,但是對居民只有鼓勵和倡導,沒有約束和強制。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已經列入2018-2020年的立法規劃,新修訂的條例將不光針對單位,對個人也要明確垃圾分類的責任。
試點:指導員承擔分類工作
目前,建國門街道的垃圾分類模式是定點分類與上門收集相結合。
在擁有多處名人故居的西總部胡同,戶外環境格外整潔,原本用于收集生活垃圾的大號塑料垃圾桶,被常見于景區的小號金屬垃圾桶取代。呼吁垃圾不落地、定時定點投放的宣傳牌也隨處可見。
胡同居民介紹,每天固定時段會有垃圾分類指導員上門進行垃圾回收,自己在家的工作主要是將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袋投放。
一街之隔的東堂子胡同則以定點分類為主。街道兩旁,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塑料筒仍然存在,居民需要將廚余垃圾和有害垃圾送往固定收集點處理。
在位于東堂子胡同和趙堂子胡同交叉口的一個垃圾回收點內,記者觀察到,15分鐘內有5位以上居民前來進行垃圾分類。居民們均表示,垃圾分類實施后居住環境大為改觀。“尤其是夏天到了,把廚房垃圾分出來胡同里味道好多了。”
類似的垃圾分類點在東堂子胡同和趙堂子胡同一帶有三個。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工作主要是將居民送來的廚余垃圾稱重后投放,并單獨回收電池、藥品等有害垃圾。
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的垃圾分類標準與上海不完全一致,分為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別對應投放綠色、紅色、灰色和藍色的垃圾桶。
在日本,每個城市的垃圾分類制度也是不同的。有北京市民認為,北京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類方法較上海的干濕垃圾分類方法簡單明了。
孫新軍參加“市民對話一把手”直播時表示,生活垃圾常見的就是四類: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上海是這么分的,只不過廚余垃圾是濕垃圾、其他垃圾是干垃圾。
胡同里的居民介紹,垃圾分類點每天開放十二小時,指導員上午七點至下午一點,下午一點至晚七點分兩班工作。在與市民的交談中記者注意到,市民習慣將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歸類為“生活垃圾”,與現行的分類標準并不完全相符。
多位指導員表示,與現在的上海相比,目前北京的垃圾分類工作還不夠細致,另外分類的具體工作主要落在了指導員而非居民身上。
胡同內仍有少量未按規定投放的垃圾被丟在路旁,或被錯置于不符合分類標準的垃圾桶。目前,建國門街道垃圾分類工作以鼓勵引導為主。前往垃圾分類點投放的居民可以在電子積分牌上獲得每天5分的積分,攢夠一定積分后可兌換各類生活用品。
“70分可以換袋大米。”一位大爺介紹,“咱也不圖這點積分,要是垃圾都能分類,全北京環境會有個大的提升。”
難點:分類缺乏強制約束
根據東城區人民政府今年1月印發的《東城區垃圾分類全覆蓋工作方案》通知,預計到2019年底,全區垃圾分類工作制度和標準體系基本完善,基本實現居民知曉率、參與率達到90%以上,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明顯提高,廚余垃圾分出率達到10%以上。
東城區城管委一位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自2017年底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東城區已經在全市率先實現了“垃圾分類全覆蓋”。目前推廣的難點主要是普遍認識還沒形成,機關企事業單位靠制度約束還好辦,居民工作難做。
長期關注垃圾分類的環保組織負責人陳立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垃圾分類應該從源頭開始,不能夠過度依靠雇傭第三方推進,另外政策法規在強制力方面應加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中也發現,北京的一些機關和事業單位已經在踐行垃圾分類。6月26日,記者在西城區某部委看到,從食堂、廁所到辦公區域,垃圾分類都已經開始,餐畢大家自覺將餐巾紙、酸奶盒、剩飯、餐盤等一一歸類,廁所還貼著垃圾分類方法圖示大海報。
像東城區這樣的試點范圍正在擴大。孫新軍介紹,目前北京全市30%的街道和鄉鎮創建了100個垃圾分類示范片區。經過一年多的試點,已經開始驗收。今年示范片區的覆蓋率要達到60%,到兩百多個鄉鎮和街道,明年要到90%,有三百多個街道鄉鎮。
一位曾參與前期推廣工作的指導員向記者表示,工作一開始是挨家挨戶上門為居民辦理電子積分卡,目前垃圾分類點也可以辦理積分卡。
“總之就是宣傳、宣傳、再宣傳。”一位指導員表示。與上海相比,現階段北京市鼓勵引導垃圾分類的強制性較弱,如果進行強制監督,所需要的人力又過多。
對此,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市城管委副總工程師王維平建議,一方面要從源頭減少垃圾數量,具體可以采用凈菜進城、防止過度包裝、鼓勵舊貨交易等措施。
“每運進城里300噸毛菜(帶土帶根)就有60頓廢料,一進一出就是120噸。”王維平認為,對于蔬菜消耗要算社會總成本的“大賬”,不要糾結于每斤貴出幾元幾毛的“小賬”。
另一方面,北京市在增加社區工作者編制、提高待遇方面已經采取行動,通過增加人手提高基層精細化管理水平。王維平表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是一個逐漸的過程。
東城區城管委工作人員介紹,未來全區將從持續宣傳、強力執行、完善考核、推廣先進做法等方面,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基層工作不好干,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要鼓起勁,幫大家樹立信心。”
重點:垃圾分類背后的環保賬
垃圾分類工作早已受到重視。
2016年12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到13億人的生活環境改善,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2019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讓更多人行動起來,培養垃圾分類好習慣。
垃圾分類之所以引起熱議,不僅在于“怎么分”,更在于“為什么分”。
王維平介紹,與德國、日本等國家相比,中國的垃圾分類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居民習慣尚未養成。此次北京推行垃圾分類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便于分別處理與回收利用,也以此為切入點提高全民的環境素養。
后端決定前端,分類處理手段具備、分別回收利用的產業鏈形成、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提高,成為可以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的條件。王維平介紹,目前北京有7萬-8萬拾荒者,圍繞不同類型的垃圾,形成了北京至河北郊縣的產業鏈。“在六環交易,金屬運霸州、塑料運文安、膠皮運定州……”
垃圾回收的江湖有很多“灰色”地帶。2019年以來,北京市公安局聯合城管委等部門打擊整治非法傾倒垃圾亂象。截至6月,清理垃圾黑中轉站、黑渣土場10個,破獲非法傾倒垃圾案件10起,刑事拘留106人。
記者注意到,垃圾分類點為第三方公司與街道社區合作運作,除了進行垃圾分類工作,也兼營廢品回收。以紙類廢品為例,廢紙殼的回收價在1元/公斤,廢品回收市場廢紙通價可以達到2700元/噸(折算2.7元/公斤)。在沒有試點分類的小區,居民將垃圾扔到垃圾桶后,可回收的紙盒、塑料瓶很快會被一些拾荒者“搶”走。
孫新軍介紹,現在北京市每天會產生將近2.6萬噸的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目前北京有29個垃圾處理終端設施,都在滿負荷運轉。
對于社區定點統一回收廢品后可能帶來的影響,王維平表示里面有利益,但也涉及到專業,廢紙分類最細致可以分成七十多類。以北京市2016年數據為例,分別通過垃圾廠和拾荒者處理的垃圾體量基本相同,都達到760萬噸。“如果(拾荒者)隊伍消失了,垃圾收集運輸處理能力會不堪重負。”
陳立雯對這樣的觀點表示認同,她認為推進垃圾分類應調動多方力量參與。法規條例缺失、區別于傳統垃圾分類投放處理方式的不健全、公民教育不到位、民間組織募資困難等都在阻礙工作進一步推進,呼吁政府調動垃圾分類系統內所有人群。
在“環保賬”面前,北京面臨的壓力尤其大。根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18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2017年,202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20194.4萬噸,處置率達99.5%。其中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大的是北京市,產生量為901.8萬噸,其次是上海、廣州、深圳和成都。
隨著上海垃圾分類納入公眾議題,越來越多的北京居民開始討論垃圾分類。
“我制造最多的垃圾是快遞盒子和外賣一次性餐具和袋子。”北京朝陽區一位白領在朋友圈曬出一個過度包裝的禮品盒,并呼吁減少制造垃圾,減少點過度包裝的外賣。
“每個人都要排放垃圾,(垃圾分類工作)現在只是開始。”王維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