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人士看來,這意味著拉夏貝爾的虧損狀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進一步擴大。近年來,拉夏貝爾試圖通過關閉門店、降低庫存等方式扭轉局面,但目前來看其境況似乎仍在惡化。
拉夏貝爾曾被稱作“中國版ZARA”,為主要服務于年輕消費者的快時尚品牌。2011年,拉夏貝爾旗下僅有3個品牌,全國門店數量為1841個,隨后公司開始迅速擴張,推出多個時裝品牌,2017 年底品柜數量已達到9448個。同年,拉夏貝爾在A股上市,但隨后業績便連年處于下滑狀態。公司年報顯示,2017、2018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5.0億元和-1.6億,分別比上年同期減少6.29%和132%。
2019年,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同時開始大規模關店。截至2018年末,拉夏貝爾共有直營品柜數量9269個,截至2019年3月底網點數量為7653個,而預虧公告中稱,截至2019年6月底,公司境內線下網點較2018年年底已凈減少2400余個,相當于網點數量凈減四分之一,平均每天關店13家。
公告中稱,2019年上半年,預計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4億元至-5.4 億元,同比下降約286.6% 至 329.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4.9 億元至-5.9億元,同比下降約364.5% 至 418.5%。
從股價上看,公告發布當日,公司股價報收5.63元,下跌7.55%。從2019年年初至8月1日,拉夏貝爾股價已下跌約35%。
拉夏貝爾稱,公司營業收入的下降主要受國內大眾服飾零售市場持續低迷,和公司主動優化線下渠道結構的雙重影響。同時,公司加速過季品銷售,導致商品平均毛利率同比下降。此外,公司業務轉型調整、降本增效等舉措正在積極推進中,但實際效果尚需一定時間才能逐步體現。
從以往財報來看,拉夏貝爾存在門店銷售業績不佳、存貨過多的現象。2019年第一季度,拉夏貝爾旗下主要女裝品牌受直營門店數量減少、終端客流下降及過季品銷售占比增加等因素影響,收入均同比下降20%以上。此外公司資產減值損失達3000多萬元,較上年同期擴大了89.51%,主要原因為“本期往季存貨占比增加,導致按比例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增加”。
在2018年年報中公司也提到,未來可能面對經濟波動于消費需求下降的風險,國內消費者的需求下降將可能削減公司的營業收入和盈利能力。此外,較大規模的存貨也會增加公司現金流壓力,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消費者對產品需求的意外或快速變化,可能會導致公司存貨積壓,并將直接影響公司的銷量及定價計劃,造成現金流緊張。
此前,拉夏貝爾曾回應國際金融報稱,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預算目標為85億元,同比2018年下降16.5%,主要由于2019年公司推行聯營、加盟業務模式,預計營業收入會有所下降;營業利潤預算目標為4.2億元。彼時,其稱要確保實現年度扭虧為盈的經營目標。
服裝行業專家馬崗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采訪時表示,快時尚行業目前呈現整體飽和、過剩的局面,已經不能容納品牌的瘋狂擴張。而拉夏貝爾陸續關店的舉措可看作是收縮調整策略、優化渠道結構的具體體現。
談及拉夏貝爾業績不佳的原因,馬崗認為,除卻市場低迷等客觀緣由外,品牌自身的短板也需要被正視,如產品設計老齡化、難以吸引年輕消費者,以及企業的營銷方式過于傳統,與新媒體和新興消費群結合不緊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