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證券的薦股師,我們有一只牛股想要推薦給您,保本保收益,60天150%的回報率。”電話那頭已經提前錄好的話術套路,很多股票和基金投資者都曾聽到過。事實上,除了證券公司,多數基金公司也曾遇到“李鬼”,假借官方平臺進行非法理財募資和推銷理財產品。
4月14日,銀華基金發布澄清公告表示,發現近期有名為“銀華宜盈”的網絡平臺仿冒公司名義向投資者進行理財募資業務推介。對此,銀華基金在公告中重申了其法定名稱和官方網址。同時,還提示投資者投資公司管理的基金,應通過直銷機構或者相關招募說明書或公告明示的且有銷售資格的機構辦理。
對于公告中提及的“銀華宜盈”網絡平臺,北京商報記者通過多途徑查詢時并未發現相關網站的存在,但在“百度知道”中,有提問者發出了“銀華宜盈是什么平臺,是否正規”的相關咨詢。有回答者作出了這樣的回應,“是一個正規的網絡平臺,年利率、分紅挺不錯的,如果你有多余的錢可以拿出來投資,到時候盈利分紅就可以了”。不過,也有回復者稱“都是套路,充值充到手軟”。
就“銀華宜盈”具體是一個怎樣的網絡平臺,是否有投資者已經因其假借銀華基金的名義而受騙等情況,以及在防范仿冒平臺和不法分子借用公司名義欺騙投資者方面采取了怎樣的措施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發文采訪銀華基金,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相關回復。
近半年以來,東海基金、大成基金、富國基金等部分基金公司也都先后就借用公司名義的“李鬼”平臺或冒充公司工作人員的不法分子發布公告進行澄清,北京商報記者在后續的采訪過程中也了解到,多家基金公司都曾遇到過類似情況,且屢禁難止。
北京一位互金行業研究員指出,雖然單從宣傳方式上來看較為機械重復,但“李鬼”平臺保證的收益也確實令人動心,且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下,更有平臺借助網絡技術輔助,根據不同對話進行有針對性的回復,并誘導投資者加群等,或也成為部分投資者上當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募基金在金融行業以嚴格的合規風控出名,而且在投研方面專業性強,較容易成為非法金融機構假冒的對象。而且從法律層面來看,上述違法違規行為較難追溯,犯罪成本低、監管成本高,更使得這一亂象頻現。”上述研究員補充道。
南方一家大型公募內部人士認為,基金公司應該更加注重在投教過程中普及相關防范知識。投資者也需摒棄僥幸心理,天上不會掉“餡餅”,公募基金產品不可能“保本保收益”,更不會承諾收益,但凡包含相關內容,就有較大可能是欺騙,甚至是詐騙行為。
長量基金資深研究員王驊則表示,投資者只要注意產品的購買渠道就可以避免大部分問題,只有銀行、券商、基金公司直銷網站和第三方代銷機構可以購買。其中,容易出問題的一般是第三方代銷機構,建議選擇頭部機構并在官網上核實其銷售資格。(記者 孟凡霞 劉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