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企業家座談會上誕生了重要講話,提出了內循環這一概念。
“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蘇。”
中國過去是外貿導向的,海外需要什么中國工廠就生產什么。
那么這個月卻提出了內循環的口號,
這是在西方世界的壓力下,我們要選擇閉關自守嗎?
當然不是!
雖然未來要以內循環為主,但絕對不是閉門造車,而且我們要把門戶對外越開越大。
一...
首先看提出“內循環”的背景
中國貿易的循環模式之前是以外貿為主。
中國改革開放之后,打開了對外貿易的窗口,一方面通過香港吸引國外資本,另一方面把整個中國大陸當成全球的加工廠。
而作為加工廠的模式就是,在外進口原材料,國內加工,然后在對外出口成品。
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兩頭在外”外循環過程。
因為中國經濟想要騰飛,這個過程是必然的選擇,原因如下。
第一點,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遠遠低于西方國家,目前美國的失業人口,閑著在家什么也不干,一個月都能領近3000美元,折合兩萬人民幣。
我們要憑借勞動力紅利,發展經濟。
第二點,中國的廠房建設成本也低,勞動力素質高,這些西方國家沒有的條件,成為我們這幾十年貿易順差的來源。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越來越依賴全球化,也跟國際整個市場,高度捆綁在一起。
2020年是一個關鍵年,這一年爆發了新冠疫情,國際的貿易快速萎靡。
同時,保護主義抬頭,民主開始退潮,美國所率領的西方國家,和中國貿易逐步脫鉤。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啟動了經濟內循環的道路。
二...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從外循環轉到內循環,其實對我們整體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大。
先看內部環境:
我國1998年加工貿易占比53.4%,這個數字在2019年底已經降到了25.2%。
并且這十年來,中國的消費力和市場不斷成熟,我們早已營造好了經濟內循環所需求的土壤。
這個時間節點,我們已經可以從原本的一只腳走路,轉為內功外功兼修的兩只腳走路。
并且,如果中國經濟完成以內循環為主體發展的模式,那么我們也將更難受到西方國家的制衡。
再看外部環境:
美元的低利化印鈔政策,一直在不斷地收割全球財富。
所以說,我們目前面對了一個非常大的金融風險,可是在美國面臨了巨大的經濟壓力,美元正在跟國際局勢脫鉤的當下,非常多的國家對美國割韭菜的行為產生了不滿。
這正是給人民幣國際化,讓我們交到更多的朋友,創造了最好的時間窗口。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做出經濟內循環的決策,恰逢時機。
三...
人民幣正在國際化,甚至人民幣的定錨,正在出現轉折。
中國銀行旗下證券公開建議:
不在用美元作為人民幣的定錨了;考慮未來避開SWIFT;盡量避免用美元結算。
我們知道,中國銀行成立的背景就是要成為面對海外的外匯專業銀行。
他的表態絕不是空穴來風,極具參考性。
也就是說,中銀證券看到了未來美國要做的事情可能會越來越瘋狂。
SWIFT負責全球范圍內的貨幣流通和結算,當年美國通過SWIFT制裁了俄羅斯和伊朗,咱們不想成為前車之鑒。
越早做好和瘋子斷交的心理準備,當真的事情發生,我們也不會太過慌亂。
目前為止,
在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所公布的銀行為客戶提供的美元外匯交易,美元在清結算比重從過去兩年前的70%降到最近上半年的56%。
人民幣跨境的結清結算,從2016年2017年年底的19%升到了37%。
也就是說,人民幣成功挑戰美元,正在進行中。
而相應的,人行的資產負債表也會出現變化。
未來外匯占款的份額需要靠什么來替代,是PSL抵押貸款補充還是MLF中期借貸便利,這是我們持續要做觀察的。
但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盡管我們做好了美國出招的心理準備,但我們的國民生活依舊會出現陣痛。
因為在經濟從國際外循環到國內內循環的過程中,整個中國市場會出現更多更激烈的競爭,
一些落后產能也將被淘汰,更多的人,也會失去原本所能謀生的工具。
只能說,美國單方面經濟戰金融戰,對全世界只能是一場災難,但陣痛過后,相信在中國市場會誕生更強大的生命力,天佑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