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連續兩個月實現正增長
隨著企業復工復產逐月好轉、經濟穩步恢復,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連續2個月實現正增長,7月份增幅比6月份提高,好于預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幅回升,直達資金使用和重大項目實施進度明顯加快,基層“三保”等重點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一)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情況
7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4.3%,增幅比6月份提高1.1個百分點,反映了復工復產逐月好轉、經濟穩步恢復的積極成效。其中,6月份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工業企業利潤等均呈現增幅回升態勢,帶動7月全國稅收收入增長5.7%。分稅種看,國內增值稅下降3%。近幾個月,國內增值稅降幅明顯收窄,主要受復工復產持續推進和增值稅翹尾減收因素消退影響。國內消費稅、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車輛購置稅分別同比增長16.2%、5.2%、18.8%、15.9%,證券交易印花稅增長1.9倍。同時,土地交易和商品房銷售增長,帶動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契稅分別增長21.4%、46.9%、21.7%。
1—7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4725億元,同比下降8.7%,降幅比1—6月收窄2.1個百分點。全國稅收收入98509億元,同比下降8.8%,降幅比1—6月收窄2.5個百分點。非稅收入16216億元,同比下降7.7%,企業負擔持續減輕,涉企收費繼續下降,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地方教育費附加等專項收入分別下降7.7%、3.9%。
(二)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情況
7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18.5%,主要是加快直達資金使用和重大項目實施進度,形成實物工作量。同時,為做好防汛救災工作,全國防汛支出增長43.1%,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7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3499億元,同比下降3.2%,降幅比1—6月收窄2.6個百分點。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8976億元,下降3.2%,剔除國防、債務付息支出后,同比下降12.3%;地方財政支出114523億元,同比下降3.2%。全國財政支出下降,除了前幾個月受疫情影響,部分項目支出進度比去年同期放緩外,主要是各級政府嚴格落實過緊日子的要求,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同比下降7.3%,城鄉社區支出同比下降25.9%。同時,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基層“三保”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公共衛生支出增長67.2%,扶貧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分別增長12.6%、8.9%。
2萬億元直達資金政策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將新增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有利于支持基層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今年以來,財政部把落實好直達機制作為今年財政工作的頭等大事,采取有力措施確保直達機制迅速落實見效,特別是著力抓好直達資金下達使用工作。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實施方案后,財政部立即動員部署,明確分工,壓實責任,狠抓落實,用較短的時間完成了資金分配和審核確認工作。6月底,已將具備條件的直達資金全部下達地方,同時指導督促地方財政部門抓緊細化分配下達,加快形成支出。
直達資金監控系統顯示,截至7月31日,實行直達管理的1.7萬億元資金中,中央財政已經下達1.67萬億元,占全部直達資金的98.5%;省級財政部門已分配下達1.52萬億元,占中央下達資金的90.8%,扣除抗疫特別國債按規定預留待分配資金后進度為96.4%;市縣已細化落實到項目1.4萬億元。
各地一手抓資金分配下達,一手抓支出使用,同時加大直達資金支出結構優化力度,將資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幫扶市場主體和困難群眾、保基本民生、保就業、保基層運轉以及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等,政策效應正在逐步顯現。據直達資金監控系統數據統計,截至7月31日,各地已形成支出3403億元,占中央財政已下達資金的20.3%。
下一步,財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督促省級財政部門當好“過路財神”、不做“甩手掌柜”,指導市縣財政部門督導負責資金管理的相關部門科學分配資金,加速資金落實,在用好管好直達資金上下功夫,確保直達機制有力有效、安全到位。
新增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情況良好
經全國人大審議批準,2020年安排新增專項債券3.75萬億元。經國務院批準,截至目前已分4批提前下達了新增專項債券額度3.55萬億元。同時,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的新增專項債券已預通知地方。
今年以來,新增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情況良好,主要特點:一是發行進度快。截至8月16日,全國各地發行新增專項債券2.56萬億元,占目前已下達額度的72%,規模同比增加51%。二是發行利率有所下降。截至8月16日,平均發行利率3.38%;其中,1—7月平均發行利率3.36%,比去年同期降低7個基點。三是長期債券占比9成。截至8月16日,平均發行期限15.5年。其中,10年期及以上長期債券發行2.26萬億元,占88%,較上年提高54個百分點,專項債券期限與其項目建設和運營期限相應匹配。四是支出進度加快。截至7月31日,新增專項債券資金已支出2萬億元、占發行額的88%。
下一步,財政部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督促地方用好專項債券,加強資金和項目對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一是合理把握發行節奏。對近期下達及后續擬下達的新增專項債券,與抗疫特別國債、一般債券統籌把握發行節奏,妥善做好穩投資穩增長和維護債券市場穩定工作,確保專項債券有序穩妥發行,力爭在10月底前發行完畢。
二是優化債券資金投向。堅持專項債券必須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項目,融資規模與項目收益相平衡,重點用于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交通基礎設施、能源項目、農林水利、生態環保項目、民生服務、冷鏈物流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七大領域。積極支持“兩新一重”、公共衛生設施建設中符合條件的項目,可根據需要及時用于加強防災減災建設。
三是依法合規調整用途。對因準備不足短期內難以建設實施的項目,允許省級政府及時按程序調整用途,優先用于黨中央、國務院明確的“兩新一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公共衛生設施建設等領域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
四是嚴格負面清單管理。嚴禁專項債券用于置換存量債務,決不允許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依法不得用于經常性支出,嚴禁用于發放工資、單位運行經費、發放養老金、支付利息等;嚴禁用于商業化運作的產業項目、企業補貼等;堅持不安排土地儲備項目、不安排產業項目、不安排房地產相關項目。
五是加快資金使用進度。抓緊安排已發行未使用的新增專項債券資金投入使用。依托信息系統對債券發行使用實行穿透式、全過程監控,動態監測地方財政、相關主管部門以及項目單位等各類參與主體,逐個環節跟蹤進展,健全通報約談機制,一級抓一級,層層壓實相關主體責任,提高債券資金使用績效。
六是加大信息公開力度。發揮按中央要求建立的全國統一的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公開平臺(WWW.CELMA.ORG.CN)作用,全面詳細公開發行專項債券對應項目信息,加快推進專項債券項目庫公開,要求地方對組合使用專項債券和市場化融資的項目以及將專項債券作為資本金的項目單獨公開,發揮市場自律約束作用,以公開促規范、以公開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