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張大網限制中國留學生
“此決定僅針對受特定組織(中國國家留基委)資助的訪問學者……”對8月下旬突然做出的驅逐中國留學生的做法,美國北得克薩斯大學做了這樣堂而皇之的解釋。截至9月7日晚8時,在美國一份要求該校收回其“與15名中國公派留學生終止合作關系決定”的網絡請愿書上,簽名者已接近6500個。據《環球時報》記者9月6日了解,這些公派留學生有的已經回國,其他的也將于近期離美。
發生在北得克薩斯大學里的事情僅僅是中國留學生及訪問學者近年來在美國遭遇的麻煩事中最新的一個。《環球時報》記者對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針對中國各類留學生出臺的禁令進行了梳理——它們就像一張編織得越來越緊密的大網,讓中國學生及學者赴美留學、交流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窄:
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任期內發布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出,今后將通過收緊簽證的方式,限制外國人,尤其是中國人來美學習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理工科專業。這一禁令很快在半年后得以具體實施,特別是在機器人、航空、高科技制造業等被計劃確定的重點領域加以限制。
2018年5月29日,美國政府表示,將從該年6月11日開始,限制部分中國公民赴美簽證,如延長簽證審查時間、將中國留學生赴美簽證有效期從5年縮短到1年等。10月,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爆料稱,特朗普政府曾在早些時候考慮直接禁止中國公民獲得學生簽證。相關建議來自特朗普高級顧問斯蒂芬·米勒,他多次游說總統推行這一法令,稱“中國學生可能會在美國進行情報盜竊活動”。
2019年5月14日,阿肯色州參議員湯姆·科頓、佛羅里達州參議員馬克·盧比奧等美國政客提出一份法案,要求美國政府制定一份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關聯的科學和工程機構名單,并將禁止受雇于或由這些中國軍事機構贊助的個人獲得赴美留學或研究簽證。該法案還稱,申請赴美學習或學術交流的中國公民,若其研究學科在美國“商業管制清單”中,簽證官應征詢“安全咨詢意見”,即將申請人材料寄回華盛頓,以對申請人進行額外審查。
今年5月27日,依然是湯姆·科頓,伙同田納西州參議員瑪莎·布萊克本公布了《安全校園法案》,該法案將禁止中國公民在STEM領域獲得畢業生及研究生學習簽證。5月29日,美國白宮政府網站發布總統公告:將于6月開始禁止“與中國軍方有關”、持F簽(學生簽證)和J簽(交流訪問學者簽證)的中國留學生和學者入境美國,但不包括本科生。《紐約時報》稱,擬被限制的“與中國軍方有直接聯系”的中國院校包括西北工業大學等7所高校,將影響至少3000名中國學生。7月14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暫停與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富布賴特交流項目。8月31日,美國務卿蓬佩奧在一檔電臺節目上宣稱,“特朗普正在考慮限制中國學生赴美學習,可能會在未來幾周或幾月內宣布新舉措”。
伴隨著各種限制,已有部分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機場遭遇出境嚴查,有的還被扣下電腦等個人物品。對美方的重重設限和種種威脅,中國有關部門多次發出留學預警,提醒廣大學生和學者赴美前加強風險評估,增強防范意識,做好相應準備。有國內想讓子女留學美國的家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一再頒布對中國留學生不友好的政策,讓他們多了不少擔憂,赴美留學的熱情已不像以前那么高了。在美國克里斯托弗紐波特大學助理教授孫太一看來,特朗普政府的相關措施已給中國赴美留學群體造成很大影響,他告訴記者:“措施本身的直接受害者還只是一小部分人,我們不能忘了有很多本來準備赴美學習的群體,可能因為相關的措施而計劃擱淺,或者僅僅因為風險增大而不得不改變計劃。”
負面情緒影響“留美”決策
隨著美國各種限制措施的增多,許多在美多年的中國學生和學者感覺到了變化。在得克薩斯州某高校擔任博士后的陳博士研究領域是數學,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學術圈中,除了美國人自己,歐洲人最受信任,而來自一些中東國家和美國敵對國家的人被界定為‘危險’,完全被摒除在外。中國人原本介于兩者之間,是雖然‘敏感’但仍然可以參與保密項目的人群,但現在已有了新變化。”陳博士曾連續3年在美國“國家實驗室”實習,他發現,現在外國人特別是中國學生想進實驗室越來越難了。
對美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總是把“竊取美國科研成果和機密內容”的帽子扣在中國學生或學者頭上,大多數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在美人士都表示不理解。有在美國高校工作的中國學者強調,美國高校大多數研究項目都是公開的,“學校里的科研活動本來就是為了推進學術發展和為公眾服務的,因此我們都會把自己的成果分享出來,也非常愿意增加自己在學術上的名聲和影響力。”據孫太一介紹,美國一些大學因為聯邦政府的糾纏而決定不再接受任何有保密級別的科研項目,以保證學生在上學時的學術自由及相關權利。他告訴記者:“美國高校在招生時可能因為部分項目保密等級的要求而限制外國人加入,但更多的門檻是在美國國務院及其系統制造的簽證環節。如果去美國學習光行政調查就得數月,那實際已經耽誤了學業,更何況最終等來的還有可能是拒簽。”
孫太一提醒說:“對美方院校來說這也將形成惡性循環:即相關專業對招收中國學生加以限制,導致校方無法從中國學生這里得到充足的資金注入,最終項目可能會縮減規模,進而影響未來的招生計劃。”
一位上世紀90年代在美國就讀電子工程專業、現在半導體領域從事研究和教學的華裔人士介紹,去年有個北大的研究生聯系他,想2021年來他這里讀博,但鑒于今年的形勢已選擇讀本校的博士。據該學者介紹,他所在的高校幾年前就不接受公派的中國學生了,去年華為資助的研究項目也被叫停。他認為,美國的一些限制令對美國的研究機構影響很大,它們本來很看重中國留學生,因為中國學生喜歡研究硬件、做實驗,相比,印度學生喜歡寫程序。該學者表示,美國針對中國留學生的限制措施相繼出臺后,他們也在觀望,看美國高校會采取哪些相應的對策。
“根據我對清華、北大、西安交大等學校的本科畢業生調研,截至2019年,美國還是最受青睞的留學目的地。”新航道首席留學專家冉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盡管中國學生在赴美留學的意愿方面還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但如果美國政府老是發出這樣那樣的信號,中國留學生在情緒上受到的負面影響肯定會體現在他們的“留學決策”上。談到美方2018年開始對涉敏感專業的中國留學生進行簽證限制,他表示,這一政策實施后,中國學生在申請簽證的過程中,被“額外審查”的比例的確有“微小的上浮”,但大部分申請人通過修改簡歷、提供更詳細的資料以及更長時間等待后,最后還是拿到了簽證,目前被拒簽的其實并不多見。
對美國今年5月底宣布限制與“中國軍民融合戰略”相關的研究生到美國學習一事,冉維說,該禁令并沒有針對本科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尚沒有看到有本科生確實因為此事受到實質性的影響。
據留學咨詢機構“最心留學”創始人王蕾介紹,國內學生申請美國高校的專業一般以商科、傳媒類、軟件開發、數據科學等專業為主,因此,特朗普政府截至目前出臺的限制性舉措對大部分中國留學生而言影響不大。但她近期在給中國學生提供留學咨詢服務時,還是注重提醒對方要在原來選擇的基礎上“做加法”,畢竟赴美留學整體的不確定性還是有所增加的。王蕾說,“我們會建議學生在留學目的地上增加幾個選項,以對沖美國潛在的風險”。
美國還是全球人才大磁場嗎
針對美國政府近年來頻頻出臺針對中國赴美留學生及學者的限制措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近日表示,中美建交41年來,包括留學生交流在內的中美人文交流對于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認知、推動中美關系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美國相關數據顯示,在美國學校就讀的100萬外國學生中,近1/3來自中國,中國留學生每年給美國貢獻的價值超過150億美元。而在全球化智庫(CCG)創始人兼理事長王耀輝看來,如果加上學生家長去美國探望、旅游等開銷,中國留學生群體給美國帶來的收益遠遠不止150億美元,這只是“有形的、能看到的紅利”。王耀輝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還有一些屬于無形的收益,如雙邊交往,留學生在中間就起到了很大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能夠促進雙方的人文交流。此外,中國企業前些年到美國投資非常普遍,這其中有部分就是中國留學生帶來或促成的。一些中國留學生創辦的企業還在美國上市。”
“中國留學生是在美外國留學生中最大的群體,幾十年來,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互利的交流。”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高校獲得大量學費,這也是美國在服務貿易領域對華順差中相當大的一部分。談到美國加強對中國留學生限制措施的背后勢力時,呂祥說:“像斯蒂芬·米勒這樣的極右翼和反移民的人,從當特朗普高級顧問開始,就有報道說他是制造排外政策的頂級推手。在白宮,現在這樣的人不是個別的。”
這樣的排外加對華強硬也給美國帶來不少負面影響。王耀輝認為,美國對中國留學生設限,這么做本身也讓美國損失巨大。除了經濟收益減少,美國還將損失大批人才。他解釋說,如今,不論谷歌、臉書、推特還是亞馬遜等企業,都有大量華人員工,這些人以前基本上都是中國留學生,他們對美國的科技創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他認為,如果美國繼續針對中國留學生加以各種限制,未來美國作為全球人才大本營、大磁場的地位會受到巨大損害,同時也給世界留下非常負面的印象,即美國對留學生是不歡迎的,“由于這些人才的缺失,以及中國留學生作為兩國間橋梁、紐帶及催化劑的作用大大下降,這對未來美國企業的發展,乃至美國的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對子女赴美留學開始擔心,這將會進一步促成中國留學多元化時代的到來。”王耀輝認為,中國的留學趨勢會反映中國下一個40年的變化,中國學生未來會去諸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這些國家都是中國要加強合作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