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大跌原因
周四,納斯達克暴跌近5%。周五盤中又跌了5%,好在收盤時縮小到1%。
漲的太多。經過一輪單邊上漲,獲利盤太多,每個投資者都有獲利了結的需求。所以無需有外界誘因,任何一個風平浪靜的日子,就可能引發投資者集體拋售,造成砸盤。這種回調也稱“主動調整”。
美股顯然是漲的太多、太猛了。從今年三月份開始,美股已經漲了半年,早就超過了疫情前的高點,特別是“科技5巨頭”(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Facebook),儼然就是美國版的茅臺,無視估值,無腦報團。所以這兩天,它們是跌的最厲害的。
貨幣政策預期收緊。從公布的非農數據和失業率來看,美國的經濟已經開始復蘇,所以市場擔心貨幣政策邊際趨緊。目前美股的估值處在歷史最高的10%,而美國的經濟可能在最差的10%。
本輪上漲的動力就是美聯儲大水漫灌,推動估值上漲,并非企業業績成長。所以經濟數據改善,反而帶來股市大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非農數據公布之后,趕緊表態:“預計美國的經濟復蘇之路會比較艱難,低利率需要保持數年之久。”算是給市場一個定心丸。
A股大跌原因
A股這兩天也跟隨美股下跌,但原因卻不同。目前A股整體估值中等,只有消費、醫藥行業估值偏高。這一點和美股的五大科技股一樣,片仔癀、海天味業、寧德時代這些各自領域的“茅臺”,這兩天重挫。
“茅臺”們現在的估值已經高的不像話,就好比一張面值10元的郵票,價格被炒到100塊。價格嚴重偏離價值,幾乎到了博傻的階段,機構報團稍微一松,價格就一落千丈了,畢竟下面還有90塊的空間呢。
創業板剛剛實現20%的漲跌幅限制,這是散戶們的最愛啊。有些游資、散戶就放棄醬油股,跑去炒創業板低價股了。今天有個新聞——截止到今天中午,創業板已無4元以下股票。
從中證協公布的A股投資者結構特征來看,截止到6月份,A股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占比28%,但貢獻了86%的交易量。證監會副主席周末說“A股牛短熊長的特征正在消失”。我開開心心地以為“熊長”沒了,原來他的意思是沒有“牛短”了。
怎么辦?
雖然A股的“茅臺”們和美股的科技股,都是估值過高,但并不意味著短期內不會再次上攻。博弈因素很多,短期內的行情是無法判斷的。但是從概率和賠率的角度來說,我認為近幾年A股的潛力要比美股大。如果是持有上述兩種資產,我可能短期內降低配置比例,等跌的差不多再買。而如果持有的低估值板塊、寬基,則無需過激反應。